王一鳴:經濟轉型決定未來我國經濟發展

2010-12-22 15: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程軼文

  王一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1989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長期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工作。1993-1994年歐盟中歐研究中心和比利時老魯汶大學應用經濟係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主要著作有:《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知識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等。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184期日前召開。50人論壇特邀專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在論壇上探討了我國中長期發展的諸多問題。他在演講中表示,未來五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期間的重點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如果轉型成功,就能大踏步趕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就能迎來一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光明前景。如果不成功,就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我們不轉型,我們的增長成本會越來越高,代價會越來越大,空間會越來越小,路子會越來越窄。我們很難去完成我們的既定目標。所以我們今後一定要轉型。”王一鳴説。

  我國經歷30年經濟高速增長期

  王一鳴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1979年到2009年正好30年,中國年均增長率是9 .9%。一個大規模的經濟體持續這麼長時間增長,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説,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一些國際機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曾經對我國做過一些預測。比如世界銀行1997年做了一個比較大 的 課 題 ,其 中 一 個 主 報 告 就 是《2020年的中國》。世行在報告中預計,中國2001年到2010年的年均增長率是6.9%。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2001年到2010年我國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0.7%,增長要明顯高於這些國際機構的預測。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中國過去30年的增長率曲線,我們一般可以把它分為三個過程。”王一鳴表示。第一輪上升實際上是從1981年到1984年,主要動力來自農村的改革。當時農村實行了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第二輪是1990年到1992年,這段期間經濟增長迅速從最低點反彈。那一輪增長實際上跟改革的推進和擴大開放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小平南巡講話的推動。第三輪就是本世紀以來,2001年到2007年。“我們的增長率在2001年是8.3%,到2007年就達到了14 .2%。2008年金融危機又回落。”王一鳴説。這一輪週期是最長的,而且趨勢相對平穩。

  王一鳴表示,最近這一輪週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經濟格局的影響是最大的“如果我們從五年規劃的角度去看一下,我們在即將完成的‘十一五’時期經歷了一次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但是我們經濟增長的速度,似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當然,我們第三輪增長週期的上升期是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的衝擊下結束的。”

  王一鳴把五年來的發展和其他時期做了一個比較。“十一五”的年均增長率,儘管遇到了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與過去四個五年計劃來比,僅比“八五”時期要低,比“九五”和“十五”時期都要高。如果把經濟增長的實際值與目標值來比較的話,我們這一次比原定的目標年均增長7.5%大概要高3.5%左右。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