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退潮”尚需時日 後市熱點分化

2010-11-16 08:49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隨著工行發佈配股公告,困擾銀行股今年表現的再融資“靴子”終於一一落地,本週一大盤在工行帶領下探底反彈。我們認為,由於地産調控制約,工行的上漲只是脈衝式行情。短期來看,市場流動性尚存,但需要時間來消化緊縮預期,因此不必過於恐慌;品種方面,前期熱點不會立刻“退潮”,可適度增持下游防禦類品種。

  三因素共振形成“長陰”

  上周的巨量長陰有三重因素共振導致。

  其一、經濟數據成為調整的導火索。10月份CPI遠超各方預測,物價上漲的壓力正在由點及面的鋪開。雖然需求尚未恢復到歷史峰值,但資金面的空前寬裕使此輪物價上漲的壓力大於08年。這使得市場對於通脹的擔憂進一步加劇,加之10月經濟增長總體運作良好助推貨幣政策轉向預期,市場情緒在此背景下呈現微妙變化。

  其二、市場內在調整壓力不容忽視。在各方展望跨年度行情的同時,基金平均倉位超過88%,社保和保險資金倉位也處於歷史高位,而歷史上基金過高倉位往往使得A股面臨不同級別的調整。另一方面,前期軍工、資源類等熱點板塊強勢逼空,殊不知只有“慢牛”才會有跨年度行情。尤其是進入11月以來,市場還未有一次像樣的調整,短線大盤嚴重超買,劇烈震蕩性質應屬“還賬”。

  其三、市場上漲邏輯發生微妙變化。美元指數是此輪行情的風向標,其與A股的負相關性再次得以應驗。不過近期美元指數在觸及08年以來的上升通道後出現V型反彈,G20峰會上各國聲討美國定量寬鬆政策也為美元多頭提供了支援。而另一方面,銀行、地産這樣的權重板塊股價較低卻難以出現大行情。兩大板塊唯一的上漲邏輯為:宏觀調控放鬆——房價上漲——地産、銀行股上漲——A股上漲,但由於目前全國房地産市場整體表現為價滯量縮,政府調控目的尚未達成,這直接抑制了它們的上漲空間。因此,週一以工行為代表的權重股再次表演只能歸類于脈衝式行情,市場所期望的二八轉換終究只是“水中花、鏡中月”。

  中期趨勢依然向好

  雖説股指短期調整難以避免,但我們對市場中期趨勢依然看好。目前“慢漲快跌”的調整仍然符合牛市特徵,快速下跌有利於風險釋放,打開未來上升空間。從市場環境看,短期流動性尚存,但需要時間來消化緊縮預期,不必過於恐慌。

  從大的基本面來説,美國的量化貨幣政策和中國貨幣政策的逐步歸於“常態”,有對衝的意味,效果仍需觀察。總的判斷是,資金面不會太緊,或者還比較樂觀,其對市場正面作用仍未消失。即便年內再次加息也有其必要性,符合經濟規律。歷史經驗表明,加息初期資本市場仍處於上升階段,真正壓垮A股的不是某一次加息和上調準備金率,而是連續的加息和上調準備金率。即使年內二次加息兌現,也難斷言流動性拐點的到來。

  同時,在美國就業、消費需求出現回暖之前,全球主流貨幣的弱勢格局難改,國內貨幣政策轉向過快會進一步催化人民幣升值預期。上周人民幣匯率在美元大幅反彈的情況下仍然快速上揚,也暗含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熱錢流入的壓力。

  此外,“十二五”期間中小企業有大量的融資需求,國際板等制度性建設也需要相應的流動性環境,那麼合理引導資本市場成為吸收過剩流動性的“池子”不失為上策。

  短期而言,A股在經歷了一個半月的逼空式上揚後,調整壓力不言而喻。由於上周兩市下跌過程中量能較大,因而接下來兩周A股仍有震蕩調整的壓力。但隨著年報的臨近,調整不失為調倉的良機。從板塊配置角度,可以堅持“規避中游、減倉上游、加倉下游”,適度增持食品飲料、百貨零售等業績增長確定性高、估值尚處合理區間的下游防禦型品種。醫藥行業上周表現較為抗跌,也屬於防禦性行業,但整體估值偏高,需選擇低估值的品種介入。

  後市熱點面臨分化,投資者如以基本面、合理估值為主線,配合年報預增和高送轉題材,相信會取得不錯的投資回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