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者趨於理性 新能源企業上市莫扎堆

2010-12-14 14: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近日,華能集團和大唐集團旗下的新能源企業在香港交易所啟動招股。但是,如今國際投資者已經趨於理性,更加看重新能源業務的盈利能力,新能源業務的融資衝動想要得以實現,已經大不如以前那般順風順水了。此次華能新能源全球發售的擱淺,可謂給當前的新能源上市熱潮潑了一盆涼水,給投資者留出了好好冷靜思考的時間。

  其實,早在去年,國內大型電力集團就掀起了推動新能源業務上市融資的熱潮,如今國電、華能、大唐三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業務的上市工作已經啟動,剩餘的華電集團和中電投集團也正在醞釀將旗下的新能源業務包裝上市,屆時五大電力集團都將擁有單獨的新能源融資平臺。

  談到新能源業務上市融資的背景和原因,除了我國近期政策對新能源業務的大力支援之外,電力集團長期面臨“很差錢”的尷尬無疑是巨大的推手。

  我國五大電力集團主要裝機以傳統煤電機組為主,儘管近年來各家都在爭相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業務,但規模仍尚小,同時盈利能力也遠沒有完全釋放。今年以來煤價高位運作和電價受壓,導致電力集團的盈利能力大大受損,包括華電國際等多個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都預計今年業績將虧損,個別公司的增發等融資行為可能受抑,加上電力集團的負債率長期居於高位,平均超過80%,這使得電力集團“找錢無門”,而新能源業務卻正好為其提供了融資的難得機會。

  據了解,此次華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在香港招股預期的市盈率,都遠超過於2009年登陸港交所的國電龍源。但這是否就能預示新能源業務的盈利能力?答案是“不一定”。

  與金風科技、華銳等新能源設備類公司不同,設備類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夠得到保證,該領域有不少民營企業參與也證明了其盈利空間的存在。而風電等新能源運營開發類公司的盈利能力,暫時還受到巨大的壓制。

  據了解,電力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的新能源業務以風電為主,整體盈利能力並不容樂觀,有的企業為了圈佔地盤,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陸上風電圈地完畢之後是海上風電,甚至是不計成本的“低價中標”。目前對於扮演著新能源業務開發商角色的電力央企而言,現在談投資回報還為時尚早。

  上述問題讓不少人對電力央企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盈利能力表示擔憂。由於國內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嚴格要求,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唐新能源和華能新能源選擇在香港上市而不是國內上市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今年以來國內不少已上市公司也開始陸續涉足新能源業務,包括風電、光伏發電等業務也成為這些上市公司並購企業或者投建項目的偏愛,不少上市公司還將新能源項目列為公司增發募集資金的主要投向所在。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對新能源業務的追逐過於盲目,例如不少公司在光伏行業的巔峰階段蜂擁進場,很有可能被高位套牢,不但是對公司募集資金不負責任,還可能帶來新的負累。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業務發展還是非常需要資金的,能夠通過上市融資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自然需要肯定,但在籌備新能源業務上市或將新能源業務納入上市公司之前,應該自問盈利能力如何,不要因新能源虛熱而偏廢主業。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