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金率調至史上最高 房企降價時間窗口漸逼近

2011-03-21 10:40     來源:新京報     編輯:程軼文

  央行昨天宣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年內第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去年以來第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此次上調後,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20%的歷史高位。1月底,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72.59萬億元,以此計算,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大致“凍結”商業銀行資金逾3600億元。

  2月份CPI同比增長4.9%,PPI同比增長7.2%。專家認為,當前我國通脹壓力仍然較大。央行此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意在有效調控市場流動性,並緩解市場通脹預期,同時亦表明貨幣政策不因日本地震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改變。

  ■ 探因

  回收流動性抑制通脹

  分析稱,此次上調準備金率體現貨幣政策連續性,不因週邊不確定性改變

  雖然2月份信貸增量明顯回落,且近期央行加大了公開市場回籠資金的力度,但1月份新增外匯超過5000億元,表明我國依然面臨著較大外部流動性壓力。

  此次央行上調準備金率,體現了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針對性,即抑制通脹預期。

  通脹仍是經濟主要矛盾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通脹壓力過大依然是當前經濟中的主要矛盾,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充裕,本月公開市場上約有7000億元資金到期。調控市場流動性是控制物價水準的關鍵,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實現對市場流動性的有效控制。央行再次上調準備金率將有利於流動性和貨幣條件的穩定,促使銀行信貸合理均衡投放,進而有效管理和防範通脹預期。

  貨幣政策不因地震改變

  日本地震後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同時也有猜測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或許因為經濟的不確定性而有所放鬆。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認為,此次調整釋放“貨幣政策不會因日本大地震的影響而改變”的信號。事實上,日本地震及核危機至今已過一週,日央行連續五日向市場注入鉅資,全球流動性可能再次因日本大量投放貨幣而過剩。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在日本地震進一步增加了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央行理性的態度應該是保持觀望,觀望的正常策略應該是政策既不向左,也不向右,保持中性。目前的準備金率調整就是回收過多貨幣保持中性的正常舉措,並不意味著在進一步收緊。

  準備金率調整是回收過多貨幣、保持中性的正常舉措,不意味進一步收緊。預計再度加息將要到第二季度,年末還有3-4次加息可能性。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

  由於流動性氾濫己成為重大隱患,不加快回收流動性,中國經濟的內在矛盾就會進一步激化,經濟就會陷入更大困境。

  ——經濟學家韓志國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