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冷靜面對創業板

2009-11-09 11:1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肖燕

  對於想要參與創業板的投資者來説,當市場回復到冷靜和理性後,也許才是更好的時機

  剛剛問世的創業板,很快就讓人領略到其高波動性的特質。

  在創業板正式交易之前,還有市場人士擔心,因為首批創業板公司發行市盈率太高,可能會出現“破發”。然而,這樣的觀點顯然低估了市場對於創業板的熱情。首批28家企業上市首日全部被熱炒,平均漲幅超過一倍,換手率都在90%左右。只是,這樣的炒作僅僅維持了兩三個小時,當天下午就出現大幅回落,第二天有20隻創業板股票跌停,第三天仍有數只股票跌停。

  雖然市場中對創業板企業如何估值一直有爭議,但整體七八十倍的市盈率,還是超過了多數人的可接受範圍。這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為何市場對於創業板如此瘋狂?

  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往往格外吸引公眾的關注。在股市裏,這種關注則會成為“炒新”現象屢屢發生的推動力。然而,一個“炒”字,就已經反映出投資行為的盲目性。熱情過後,留給參與者的大多是套牢和虧損。遠者如2004年中小板的推出,當時8隻新股打包上市,首日也是漲幅驚人,但很快就步入漫漫跌途。首日買入的投資者,大多是兩年以後才得以解套,最長的則被套牢了三年。近者如2007年的中石油上市,目前中石油股價還不及上市首日最高價的1/3。此外,封閉式基金、權證等,在上市之初都被熱炒過,但隨後的事實證明,能夠在這種投機遊戲中獲利的都是極少數。此次在首日買入創業板股票的投資者,目前能獲利的也是寥寥。

  要改變這種盲目“炒新”的現象,最重要的是投資者應擺正心態。與身邊幾個首日買入創業板股票的朋友交流,他們一致認為當天的價格高得離譜,但之所以還要買進,就是希望能夠出現飆升行情,以快速獲取暴利。殊不知,暴利誘惑的背後,往往就是陷阱。在情緒亢奮時,往往只想到了可能的收益,卻忽視了風險。其實,如果把潛在風險也考慮進去的話,這樣的冒險行為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

  “炒新”現象的反覆出現,也對市場管理和交易制度的改進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新股上市首日的可流通比例較小,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的同時,仍實行“T+1”(當日買進不能賣出)。應當説,這樣的制度安排,也可能為新股爆炒提供可乘之機。為抑制創業板首日爆炒,有關方面設置了三檔停牌制度。事後看,這一措施也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炒作的喧囂很快就會過去,市場最終會按照自己的規律運作。事實上,從第二天開始,創業板28隻股票的走勢已經出現分化。隨著今後新公司的不斷加入,創業板中肯定不乏值得投資的優質公司。不過,對於想要參與創業板的投資者來説,當市場回復到冷靜和理性後,也許才是更好的時機。(午言)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