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最新播報

臺灣記者海西走透透 建言挖掘人文底蘊打造經濟高地

時間:2011-06-10 10:25   來源:東南網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10610/0023cdaacd4d0f5b9b2902.jpg" />人文底蘊打</p>
<p>  在第三屆海峽論壇開幕前夕,5月30日—6月3日,“第三屆海峽論壇採訪團”走進福建的寧德、平潭、南平、三明、龍岩等地,7家臺灣媒體、1家香港媒體和5家大陸媒體,深入這些地方採訪,了解各地舉辦第三屆海峽論壇子活動的籌備情況,並實地感受當地的新風采。</p>
<p>  “福建在不斷地往前走、進步,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在驚嘆海西發展生機勃勃、建設日新月異的同時,臺灣記者也“愛之深,責之切”,指出了海西建設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並提出了一些真誠的意見和建議。</p>
<p>  <strong>TVBS資深記者莊志偉:平潭既要速度也要保護</strong></p>
<p>  看著車子經過一個個繁忙的工地,以及街上拔地而起的建築物,莊志偉非常感慨:“去年的這個時候,平潭的城市景觀和現在還有蠻大差別,平潭的建設速度太快了!特別是平潭海峽大橋的通車,讓平潭的對外交通跨上了一個新臺階。”</p>
<p>  除了感慨“平潭速度”,莊志偉也對平潭島上的“綠化”印象深刻。在平潭環島路龍王頭段工地,莊志偉指著附近樹林説,此前由於缺乏開發,平潭島上保留了很多綠地,保存了完整的植被和生態環境。他希望平潭不要再走“先破壞,後修復”的老路,而能在開發建設中,對這些綠地進行特別的保護,助益平潭建設國際花園島。</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strong>東森電視新聞臺記者劉依晴:建立共用的資訊發佈平臺</strong></p>
<p>  在此次的採訪團中,陣容最龐大的是東森電視,來了劉依晴、陳震隆、潘凱峰3名記者,大家開玩笑地稱他們為“東森三劍客”。“只要跟臺灣、臺商有關係的新聞,我們都全力關注。”女記者劉依晴如是説。</p>
<p>  東森是較早駐點海西採訪的臺灣媒體之一,對海西的報道不遺餘力。劉依晴表示,海西建設,資訊暢通很關鍵,海西做了些什麼,又有哪些優惠措施促進經濟區的發展,臺灣媒體都非常關注。她建議,相關單位是否可以借助福建媒體設立一個類似臺灣“中央社”的資訊發佈平臺,就像很多大陸駐臺記者每天繳交少量費用,就能及時甚至提早從 “中央社”資訊發佈平臺獲取官方或民間的各類採訪資訊,這對宣傳海西將有莫大的幫助。</p>
<p>  <strong>《民眾日報》專刊主筆蔡淑娟:多推介海西“二班城市”</strong></p>
<p>  由於做旅遊專刊的緣故,近年來蔡淑娟幾乎跑遍了海西的20個城市,“上山下鄉”,她笑稱自己對這些地方的了解,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當地人。</p>
<p>  在蔡淑娟看來,福建的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由於區域位置和經濟發展不同,被無形地分成了 “一班”和“二班”,廈門、福州等當然是“一班”,龍岩、三明等是“二班”。沿海城市,由於知名度高,經濟實力強,一貫與臺灣交流頻繁密切,就算不挂“海西”牌子,也照樣會吸引包括臺灣人在內的投資者前來;但身處內陸、山區的“二班城市”就不同了,長期缺少關注,經濟欠發達。蔡淑娟認為,海西應該更要關愛“二班城市”。</p>
<p>  蔡淑娟表示,“二班城市”有各自優勢,三明是大陸“最綠色”的城市之一,寧德古田有“食用菌之都”的稱號,如果福建對這些地方多多宣傳,增加它們的曝光度,並向對岸推介,可增加臺企對福建投資選擇的空間。</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strong>《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林克倫:打通山區縣市交通網</strong></p>
<p>  為了尋找一個好的新聞點,或拍張好照片,林克倫常會“脫隊”採訪;而在寧德古田臨水宮採訪時,則把對方贈閱的一本400多頁的 《臨水宮志》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如果到臨水宮的交通再方便些,就會有更多企業願意到那考察投資。”他説。</p>
<p>  談起福建的交通建設,林克倫對福廈動車推崇有加,由於採訪需要,他經常要往返于福州和廈門之間,現在坐車的時間大大縮短,採訪更方便也更有勁頭了。同理,一個地區交通便利與否,也會“關鍵”地影響投資者的意願。</p>
<p>  在林克倫看來,把福建內陸、山區縣市的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好,把山區縣市的交通網打通,也打通了福建通往廣東、江西、浙江的交通網,“要致富先修路”,賺錢的機會自然就來了。</p>
<p>  <strong>《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賴錦宏:培養人才,也要留住人才</strong></p>
<p>  跑了20多年兩岸新聞的賴錦宏,看到福建這幾年來在經濟上取得的長足進步,感到由衷高興,但是一談到這裡的人文氣息和城市形象,賴錦宏就“不客氣”地指出,海西偏重經濟規劃,城市的文明氣息離大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p>
<p>  雖然學的是政治學,賴錦宏卻十分喜歡藝術文化,來到福建採訪,他對福州的漆畫、壽山石,泉州的古文化都非常著迷。他認為,海西的開發,不應該是簡單地吸引生産業者來,也要把海西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出來,用文化的優勢創造 “經濟高點”,把文化變成很強的産業,支援海西經濟發展。</p>
<p>  賴錦宏認為,福建的教育水準不輸外地,廈門大學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卻有不少人寧願“北漂”找工作。這是海西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讓更多人才願意為海西打拼?</p>
<trs_page_separator>
</trs_page_separator>
<p>  <strong>《旺報》海西區特派員洪肇君:政府給政策,更要給服務</strong></p>
<p>  從“福建特派員”到“海西特派員”,愛調侃的洪肇君笑稱“陞官”了。他説,現在招商的競爭,已經不是簡單地給塊地、給些優惠政策就行,拼的更是政府的服務。洪肇君表示,發佈一個政策不難,難的是如何做好配套的實施細則,讓政策發揮應有功效。</p>
<p>  就拿臺灣車輛未來可以在福建掛牌上路一事來説,洪肇君認為,“紅花也要綠葉配”,政府應該把心思更多地花在應對臺灣汽車掛牌上路前後可能碰到的一些問題上。比如,車子在臺灣買的保險,在大陸出了交通事故,怎麼理賠?臺灣汽車在大陸挂臨時牌上路期間,各種車險又該如何繳交?讓臺灣汽車上路之前,要先對司機進行交通識別課程的培訓,因為兩岸的交通識別是不大一樣的,如此可避免因誤認交通識別導致交通意外情況的發生。導報記者 林連金 文/圖</p>
分享到:
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