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要聞第一屆

綜述:海峽論壇聚集世界目光 媒體盛讚與詮釋

時間:2009-05-20 15:33   來源:SRC-423
  海峽論壇已近尾聲,這個大陸稱之為基層民眾、臺灣稱之為草根階層之間的交流新平臺,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裏巴人”,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關注,更是受到島內輿論的讚譽。 
<P>  <STRONG>臺灣媒體:擴大交流、加強協商是正途</STRONG></P>
<P>  海峽論壇16日開幕後,17日出版的臺灣各大媒體均進行了大篇幅重點報道。對於論壇討論到的各項交流議題,媒體還在第一時間採訪了島內相關主管部門,島內各主管部門也都持積極態度進行了回應。</P>
<P>  針對綠營報紙《自由時報》以橫幅標題稱“海峽論壇藍趕集 緣諷爭先入彀”、並刊出題為“統戰大拜拜”的小社論,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7日刊發評論指出:不僅“臺獨”媒體、“臺獨”團體極力排斥海峽論壇,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下令其黨職幹部與黨籍公職人員不得前往參加;但這種姿態完全阻止不了數千台灣民眾前往福建,民進黨對海峽論壇除了在親綠媒體上驚呼哀鳴以及“鎖黨”外,完全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意義,擴大交流、加強協商才是務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共榮的正途。</P>
<P>  臺灣《工商時報》19日社論對海峽論壇的幾個成果進行了總結:一是建立了一個區別於國共兩黨與海協海基兩會的“政策性”平臺的民間交流平臺;二是創造了一塊兩岸關係的“實驗田”——海西;三是開啟了一種多元化的兩岸交流架構。此外,社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海峽論壇應考慮在兩岸輪流舉行”、“儘早讓經貿‘擔綱演出’”及“海西建設計劃包括其與臺灣産業對接計劃應儘快推動落實”等。</P>
<P> <STRONG> 港澳媒體:兩岸已走向民間大交流新階段</STRONG></P>
<P>  香港中評社17日社評認為,海峽論壇與兩岸大型民間交流活動的意義,不僅在於達成多少具體合作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於通過廣泛民間交流與參與活動,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化解歧見,增進信任,增加共識;通過諸多經濟議題的交流與討論,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機會與空間,實現兩岸經濟的互利雙贏與共同發展,造福兩岸人民,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P>
<P>  香港《大公報》18日刊登資深媒體人陳群的文章分析説;此次論壇構築了一個新的大平臺,而這個大平臺又是基於三大新理念,即:“五緣”相通,民間主體新理念;不分黨派,廣結善緣新理念;區域發展,兩岸特區新理念。</P>
<P>  澳門《新華澳報》18日評論文章則認為,海峽論壇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民間全面、深入大交流的普及型場合,標誌著兩岸交流已走向民間大交流的新階段。兩岸民間交往交流向全面及縱深發展後,歷史上的誤解得以化解,因政治等原因而形成的疑慮得以消除。感情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奔騰向前的歷史潮流,“臺獨”分裂分子要攔也攔不了。 </P>
<P>  <STRONG>海外媒體:兩岸“全民交流時代”悄然來臨</STRONG></P>
<P>  美國《僑報》發表社論指出,作為迄今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交流盛會,首屆海峽論壇再次啟示我們:從草根到廟堂,總是打開兩岸關係之門的鑰匙。</P>
<P>  法國華文媒體《歐洲時報》19日評論指出,因為同文同種同根,因為都懷揣一顆和平的心,因為都珍藏一個復興中華的夢想,一灣海峽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兩岸民眾拉得這麼近。海峽論壇標誌著一個更為廣泛的、以基層民眾為主角的兩岸“全民交流時代”悄然來臨。</P>
<P style="MARGIN: 0px">  日本《新華僑報》18日署名文章説,海峽論壇的文化活動紛呈出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和閩都文化等祖地文化的特色,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傳承的中華文化係起了兩岸交往的情感紐帶,或許成為兩岸人民放下歷史包袱、摒棄意識形態、全面深入交流的最好切入點。(趙靜)</P>
分享到: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