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大陸方面著力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專家認為兩岸“大交流”的格局即將形成
時間:2009-04-30 15:04 來源:海峽之聲
<P> (海峽之聲網4月3日訊 前方 賈曉東)國臺辦最近宣布,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臺辦等部門將于2009年5月15日至22日在廈門、福州、泉州、莆田等地舉辦首屆大型“海峽論壇”。海峽論壇是兩岸民間交流的大平臺,將廣泛邀請臺灣各界人士、特別是臺灣的基層民眾積極參與,以突出民間性、廣泛性、社會性的特點。 <BR><BR> 稍加留意我們不難發現,今年大陸推動的各項兩岸交流活動更加突出了民間性的特色。這樣做的考慮是什麼?兩岸民間交流與“兩會協商”、政黨交流等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國臺辦王毅主任提出的“大交流”思想又有什麼樣的重大現實意義呢?為此記者訪問了兩位臺灣問題專家。 <BR><BR> 第一位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張文生研究員: <BR><BR> 記者:張教授,你好!下個月即將在兩岸之間舉行一個大型活動,那就是民間的大型“海峽論壇”,應該說這也是今年大陸方面著重推出的一個重點活動,對于這次大型的海峽論壇的設立,你有什麼看法? <BR><BR> 張文生:我覺得這次“海峽論壇”,是非常適時的兩岸交流的一個活動,它也是為了適應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變化,為了推動兩岸關係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這樣一個步伐所採取的一種形式。“海峽論壇”它是在原來“海西論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式跟兩岸政黨交流這種國共之間的論壇比起來的話,應該說它更具有全面性,更具有廣泛性或者說是民間性。它會使得兩岸民眾,不管你是什麼政治立場,也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都可以參加進來,而且參加人員,他不僅僅是社會高層的,也有一些社會基層的民眾都可以參加,使得這種論壇,帶有更強烈的廣泛性、民間性以及社會性,使得各界都能來參加。 <BR><BR> 當然福建舉辦的這個海峽論壇,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不僅僅是一種學術研討,一樣的有各地的專家、專業人士來進行研討,它實際上還跟“海交會”,跟兩岸的文體交流的活動結合起來,“海峽論壇”不僅僅是一種學術交流,實際上跟其它的更多的文化的、經貿的以及種種的兩岸交流的活動相互結合起來了,在形式上會更加靈活,更加活潑。 <BR><BR> 記者:我們知道,這次的“海峽論壇”是五月份將會在福建的廈門、福州、莆田、泉州這樣一些沿海城市陸續展開,相關的議題設置也是非常豐富的,有關這方面你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呢? <BR><BR> 張文生:這次“海峽論壇”是福建省、國臺辦相互合作舉辦的一個民間性論壇,它體現一個廣泛性、民間性,臺灣各界以及各政黨人士都可以來參加。另外它還體現了很強的閩臺交流的色彩,因為論壇的舉辦,當然它是以一個廈門的“臺交會”為基礎舉辦的,實際上它和泉州、福州、莆田的活動相互結合起來,使得整個福建作為海峽西岸兩岸人民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試的區域功能,在這一次海峽論壇當中得到了一個充分的體現。我想這也是福建對臺工作展示的一個平臺,也是福建推動對臺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 <BR><BR>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今年大陸方面推動的兩岸交流交往活動中,突出民間性,是一個鮮明的特色,你如何看待這個民間交流和目前存在的“兩會商談”的這種模式,以及“國共平臺”的這種政黨交流的方式之間的聯係與區別,以及它們共同構成的這樣一個兩岸交流交往這樣一個大的整體觀念呢? <BR><BR> 張文生:我想不管是兩岸“兩會”的交流也好,政黨交流也好,以及民間交流也好,實際上都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缺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合適,當然兩岸“兩會談判”,它的功能主要是進行事務性的、經濟性的談判,它需要經過政府的授權。而且“兩會談判”形成的共識、協議,對兩岸雙方是有約束力的,體現了公權力的色彩。兩岸的政黨交流主要是體現在大陸中國共產黨和臺灣中國國民黨以及其它政黨之間的交流,當然它是黨對黨進行的對話、交流、合作的一個平臺,體現了政黨交流、政黨關係的色彩。丹這樣的一個平臺,實際上在島內並不能包容所有民眾。而作為民間交流的“海峽論壇”,應該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補充,如果說海協會、海基會對話、談判是第一軌道的話,政黨交流也可以看作第二軌道,“海峽論壇”作為一個民間對話的形式也許可以看作是第三軌道,通過多層次的交流,就會使得兩岸方方面面、各個層次、各個階層、各種政黨派去的交流都能夠展開,使得兩岸真正進入到“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代。 <BR><BR> 第二位是臺灣問題學者張新鷹教授: <BR><BR> 記者:今年以來,大陸方面特別突出的在兩岸交流交往中突出了一個民間性,除了世界佛教論壇之外,在福建也會舉辦一個大型的“海峽論壇”,你覺得為什麼在要目前的這樣一個情況下,突出“民間交流”這四個字呢? <BR><BR> 張新鷹:我覺得兩岸的交流其實一直是以民間交流為主,我覺得如果說現在的交流跟過去有一定的發展,那麼我覺得,可能是民間的文化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講顯得更突出。包括這次世界佛教論壇,包括你所說五月份的海峽論壇,它們的主要內容都是落在了文化的基礎之上,就是說兩岸的文化交流,在這個方面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覺得民間的交流突出文化的內容,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它的價值,因為兩岸的這種不管從兩岸同胞的感情,還是從歷史淵源,其實最重要的一個紐帶,就是中華文化這樣一個紐帶。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還是其它的中國傳統文化,都是連接兩岸最重要的一個橋梁,如果能在討論、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礎之上,進一步增強兩岸之間感情上的聯係,其實它比其它的任何的聯係都能夠更有深度、更緊密,對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會起到更深入的作用,我個人覺得發展這種民間的文化交流,其實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 <BR><BR> 記者:剛才你談到了兩岸的這種民間的交流,那你覺得目前的這種兩岸交流,特別是民間的文化交流,目前的這種態勢或者說目前的這種情況,你個人的評價是怎樣? <BR><BR> 張新鷹:我覺得的這種文化的交流,比如臺灣能夠對大陸開放旅遊以來,這種文化交流,通過旅遊的層面,也在不斷地推進,而且我感覺現在從臺灣這邊也好,大陸這邊也好,各個地方,對兩岸文化交流,都採取了一個非常熱落的這樣一種態度,而且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這樣一些辦法,想出了各種各樣的題目。這就體現了兩岸的民眾之間的文化根源的深厚,也體現了他們對于這種文化交流的熱情,能使這種交流能夠不斷地發展下去的最重要的一個群眾基礎,這種交流從前景來看,應該會越來越擴大,而且越來越深入。 <BR><BR> 記者:我們也注意到,國臺辦主任王毅在兩岸交流上的思想叫做“大交流”,全面的“大交流”,你覺得“大交流”時代的到來,對于兩岸意味著什麼? <BR><BR> 記者:我覺得從這一點來講,“大交流”的概念是相對于過去我們交流的層面、領域多少有一點局限性而言的。這種“大交流”是全方位的、多領域的、多層次的,如果能夠實現這樣的一種大的交流,我想在兩岸的關係的推進方面,一定能夠呈現出一個更新的局面。但是我覺得這種大的交流也不是一個一哄而上的事情,它還是應該根據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要求來考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題目。這就有賴于兩岸的參于和主導這個交流的各個方面的人士能夠多動腦筋,多多的交流這方面的一些認識和想法,也許能夠使得這種“大交流”擴大到能夠建立在一個更加扎實的基礎之上,這種“大交流”,從全局的范圍來講,反映了一個兩岸關係現在的態勢,而且必將能夠使兩岸關係在這個大交流的基礎之上,達到一個更新的這樣一個格局。(完) <BR></P>
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