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評論反應第三屆

臺灣記者海峽論壇新觀察:最基層盛會 最草根情誼

時間:2011-06-14 19:03   來源:東南網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編者按:臺灣特色廟會,逛老街品小吃;中華情海峽緣晚會,聽歌看表演;百姓座談、家庭聯誼、鄉鎮對接,串門話家常謀發展;體驗動車,感受大陸進步;論壇大會,喜獲自由行啟動喜訊,熱議兩岸航班增點加班,期盼直飛時間短些再短些,兩岸的距離近些再近些。 </p>
<p>  第三屆海峽論壇高潮疊起,精彩不斷,在這場盛大的兩岸民間大會上,我們聽到了最草根的話語,看到了最草根的笑臉,體會到了最草根的實惠,結下了最草根的情誼。自6月11日以來,臺灣新聞同行熱情應導報之邀,用心撰稿“海峽論壇新觀察”,用真誠的文字表達了他們真誠的心聲,于海峽論壇、于廈門、于福建、于海西的所見所聞所感,至誠至真!誠如《旺報》記者洪肇君寫道:謝謝廈門人。我們也要對臺灣新聞同行説聲:謝謝! (林連金)</p>
<p> <strong>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林克倫:</strong></p>
<p><strong>  廟會,共通的基層俗民需求</strong></p>
<p>  在廈門中山路舉辦的臺灣特色廟會,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12日傍晚國臺辦主任王毅從頭走到尾,整條中山路人潮洶湧,聽主辦方説,這些臺灣小吃一天做個一萬元人民幣的生意不是問題。心想:廈門人的消費力可真驚人!</p>
<p>  廟會是臺灣俗民文化的一部分,也跟閩南生活有關。記得小時候在臺灣農村,廟會與商展(閩南語發音)是採買生活用品與見世面的重要活動;廟會多半隨祭祀的神明誕辰舉辦,一年總有幾次,屬於宗教儀式,會有商家前來設攤,賣賣小玩具、小吃或是奇特表演等。</p>
<p>  商展類似趕集,我住的農村原本是一週固定一天,在村裏大廟的廟埕舉行,性質是商業活動,除了小吃、小遊戲外,主要是賣些日常生活用品,對農村家庭來説,商展是採購些生活用品,瞧瞧小商家吹噓城裏都市人流行的用品,具增長見識功能。</p>
<p>  後來搬到小市鎮,民生用品的供應比較充足、商家也多,開始進入夜市人生。在臺北這類大都市的士林夜市、饒河街夜市,臺中的逢甲夜市,臺南的小北夜市與高雄的六合夜市等,多是天天開市並成為著名觀光景點。</p>
<p>  小城鎮沒這麼發達,記得讀初中時,住家附近的街道被規劃為夜市區,每週四傍晚開市,這下逛夜市可方便了。老家這類每週固定的夜市,攤商是巡迴跑點的,賣的東西五花八門,衣服、鍋碗瓢盆、茶葉、麵包、飲料、牛排、蚵仔煎等應有盡有;之後隨著收入變多,“錢放在口袋會咬人、要花掉”,鎮上週五、週六又多了一次商展。</p>
<p>  臺灣的廟會其實源自福建,農村生活本來就是以廟宇為中心而生活,也肩負通知村民有人來賣菜、賣衣服等的告知功能。早些年電信不發達,電話都是打到廟裏,再由廟公用大喇叭廣播通知來接電話。</p>
<p>  看到中山路的臺灣特色廟會,儘管形式更像臺灣的夜市或商展,但這種轉變也意味著,臺灣農村與大陸民眾的日子都變得更好了,有了共通的基層俗民需求。就像三太子形象在臺灣轉型為具有文創性質的“電音三太子”般,逛廟會或商展已非昔日的溫飽、長見識階段,而是進入享受生活、娛樂人生階段。這屆在中山路舉辦的廟會是成功的!</p>
<p>  <strong>《民眾日報》政經中心主任許永傳:</strong></p>
<p><strong>  大陸進步拉近與臺灣鄉親的距離</strong></p>
<p>  福廈動車開通後,眾多臺灣民眾期待乘坐,並感受其中氛圍。與筆者同行的臺灣記者們,從廈門乘坐到泉州,對大陸的高鐵(動車)感到滿意,速度上與臺灣是一樣的。大陸的進步拉近與臺灣鄉親的距離,不陌生、很接近。</p>
<p>  閩南文化節12日晚,于泉州僑鄉體育館舉行,同屬閩南文化的臺灣民眾看到過去生活的回憶。晚會舞臺的設計採上下兩層,上層配合下層演出情節,反映出當時百姓生活的實際影像,這種回憶令人感到溫馨,反映閩南人現代生活與過去生活的不同點,非常有創意。</p>
<p>  整個閩南文化節,反映出千百年來,眾多鄉親走南闖北、漂洋過海,但無論走到哪,一説起閩南話、一聽到南音南曲,親切感都會油然而生。海峽論壇還安排了海峽百姓論壇、兩岸家庭聯誼、特色鄉鎮交流對接,以及閩南民間歌舞匯演等活動,就是想創造更多的機會,促進兩岸鄉親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真想每場都參加。</p>
<p>  <strong>中評社臺南特派員趙家麟:</strong></p>
<p><strong>  期待臺南早日直飛廈門</strong></p>
<p>  匆匆之行,結束海峽論壇採訪任務。廈門,一座美麗、友善的城市,有著與臺灣相同文化源流的城市,雖是初次造訪,卻不陌生。</p>
<p>  臺南與廈門之間,一甲子之前,就有直航的海空運。因為歷史時空因素而中斷,此次海峽論壇中,正式宣佈臺灣新增臺南為客運包機航點,並新增臺南及高雄為不定期旅遊包機航點,這對臺南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好消息。</p>
<p>  但是,對於大臺南、雲嘉南地方而言,與大陸重啟通航門戶,除了開放不定期包機外,更想爭取到定期航班,足見地方對兩岸人流、物流互通需求之殷切。</p>
<p>  在臺南、在南臺灣,不分藍綠朝野,都已經意識到,唯有更便利的往返交通,才能促進交流、增進彼此了解,藉由觀光旅遊活動,帶動經濟繁榮。</p>
<p>  兩岸直航的城市,已經多達50個點,臺灣海峽成了世界上航運最頻繁區域,但是,對於初加入“直航城市俱樂部”的臺南市而言,卻是一個重要的起步,也是南臺灣、大臺南加速兩岸交流的新里程碑。</p>
<p>  臺南成為兩岸直航點,也提供了大陸居民到臺南的便捷路徑,有機會安排深度之旅,體驗、了解漢人開臺的文化起源地,對臺灣有更多的認識。</p>
<p>  再見,廈門!期待有朝一日,臺南直飛廈門,這段比臺南到臺北還短的旅程,早日到來。</p>
<p> <strong> 《聯合報》資深記者賴錦宏:</strong></p>
<p><strong>  “這是歷史的一刻!”</strong></p>
<p>  昨天清晨的東渡廈金客運碼頭十分熱鬧,“福建省外在廈門暫住人員赴金門一日遊”首發團從這裡出發,340名遊客中近八成為來自福建省以外的遊客,如黑龍江、山東、四川和江西等地,大家臉上皆是興奮的表情。</p>
<p>  這是歷史的一刻。昨日福建省外在廈暫住人員赴金門旅遊正式啟動。這個舉措,對金門有利、對廈門有益,是真正創造雙贏。</p>
<p>  金門有神秘的戰地風光,包括古寧頭、擎天廳、金門酒廠、中央坑道和民俗文化村。“金門三寶”,菜刀、貢糖和高粱酒也早已聞名遐邇。</p>
<p>  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和時勢的推移,昔日的戰地,搖身一變成為觀光勝地。對岸的廈門,不僅是大陸最富裕的經濟特區之一,更是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每年吸引著近3000萬人次來廈旅遊觀光。</p>
<p>  在過去,乘船繞小金門一週,成為許多內地民眾遊廈門的必玩景點,看一眼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好對照廈門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也可一窺過去金廈炮戰時的影子。</p>
<p>  對許多福建省外遊客來説,從昨天起,金門可以不再“遙望”,可以不再“想像”,而可以親自“品味”。這也大大加快金門和廈門之間的融合。</p>
<p>  金門有特殊的景觀,廈門有廣大的市場,這不僅可使廈門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和海西經濟區的旅遊龍頭城市,也將對廈門和金門的合作共贏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p>
<p>  昔日是互相炮擊的對手,今天是互相攜手的兄弟。金門與廈門本來在歷史上就係出同源,五緣關係深厚。也藉由金門和廈門的合作,把福建和臺灣的心,係得更緊。</p>
<p>  目前,在廈門置産的金門人很多,而在準備進金門投資的廈門人也不少。廈金一日生活圈的形成,也將不斷提升廈門會展旅遊和海峽旅遊品牌的知名度。</p>
<p>  誠摯地希望,福建省外居民金門遊的手續,可以更便捷些,辦證可以更簡化。而不只是“金門一日遊”,可以開發“金門三日遊”;將來也可擴及馬祖、澎湖,發展出“金馬澎五日遊”或“金澎七日遊”。那樣,福建與臺灣,海峽東岸與西岸的距離,將更為接近,合作的機會也將更多。這灣海峽,就再也不是距離了!</p>
<p> <strong> 《旺報》海西特派員洪肇君:</strong></p>
<p><strong>  “謝謝包容的廈門人!”</strong></p>
<p>  這幾天,數千名臺灣人云集廈門島,他們絕大部分不熟悉廈門,他們走路不辨東南西北,搭車不知方向。島內交通除了仙岳路改造,又逢下雨天外,還碰上週末假期,加上各級領導也來到廈門,交通管制頻繁,給廈門人帶來了困擾。</p>
<p>  有個臺灣朋友很訝異地告訴我,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讓座。他説他到大陸數十次,走過上百城市,很少見到。我微笑以對,這在廈門習以為常,天天可以看到。</p>
<p>  又有人説,廈門的道路規劃完善,高樓大廈雖多,綠美化卻做得挺不錯,道路分隔島的路樹與草皮都很青翠。我嘗試告訴他們,這裡已經改革開放30年,與國際城市接軌,絕不遜於臺北市。</p>
<p>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想?三分之一的臺灣人到過大陸,他們去過許多城市,對比之下,廈門顯得彌足珍貴,其他城市的交通亂象、缺乏公德心,對比出了廈門人的善良。</p>
<p>  海峽論壇期間,廈門很難攔到的士 (臺灣叫計程車),交通管制狀況增多,連夜宵餐廳都常客滿,給廈門人帶來困擾。可是廈門人大概很習慣接待來客,這裡本來就是觀光城市。</p>
<p>  作為一個常駐廈門的記者,又常常跑大陸各大城市採訪,我必須承認,廈門人民的公共秩序與公德心,堪稱大陸第一,只是政府部門的服務觀念還是比不上民間活力。曾在某公部門洽詢事宜,那人瞇眼嘬她的茶,對我視若無睹,害我以為她是視障兼聽障。</p>
<p>  不管如何,海峽論壇期間,絕大部分臺灣人見到了廈門勇於接納外來人口的一面,也對廈門留下美好的印象,這對兩岸人民增進理解與和平,有絕對的幫助。謝謝廈門人。(海峽導報)</p>
分享到:
編輯: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