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論壇 | 部落格
官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關於論壇 | 最新播報 | 視頻直播 | 重要發佈 | 重要講話 | 人物訪談 | 嘉賓風采 | 論壇花絮 | 評論反應
台灣網專稿 | 主題論壇 | 論壇城市 | 現場圖片 | 背景資料 | 關注海西 | 閩臺交流 | BBS | VIP | 第五屆 | 第四屆 | 第三屆 第二屆 第一屆
  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背景資料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

時間:2014-06-13 18:17   來源:福州新聞網

前言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臺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處於重要位置,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在對臺交流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以下簡稱《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著眼全局,在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入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標誌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為謀劃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佈局,指導和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根據《意見》要求,特製定本規劃。本規劃範圍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溫州市、衢州市、麗水市,廣東省汕頭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陽市,江西省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贛州市,陸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規劃期從2011年至2020年。

  本規劃是指導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發展基礎

  海峽西岸經濟區區位優越,對臺合作優勢獨特,山海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經濟發展水準較高,具備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

第一節 發展優勢

  優越的區位條件。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臺灣地區和祖國大陸的結合部,鄰近港澳,發揮著承南啟北、貫通東西的橋梁紐帶作用,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前沿平臺和紐帶。

  良好的資源環境和人文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比較高;岸線資源豐富,港口優勢突出;旅遊資源獨特,擁有福建武夷山、福建土樓、福建泰寧、江西三清山、江西龍虎山、江西龜峰和浙江江郎山等世界自然遺産、世界文化遺産及風景名勝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是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華人華僑2100多萬人,港澳同胞400多萬人,人文優勢明顯。

  獨特的對臺合作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處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與臺灣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區域,平潭島距離臺灣新竹僅68海裏。80%以上臺灣民眾祖籍地在福建。臺灣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傳自海峽西岸經濟區,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媽祖文化等在臺灣地區有廣泛影響。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地區商貿往來歷來十分密切。閩臺政治法律關係淵源深厚。

  率先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海峽西岸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之一,依託毗鄰臺港澳優勢,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充分發揮經濟特區改革“試驗田”作用,率先推行市場化改革,市場化程度高、民營經濟發達。

  較好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地區生産總值超過2萬億元,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近3500美元;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先進製造業逐步發展壯大;人口和産業不斷集聚,城鎮化水準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初步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第二節 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間産業轉移不斷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推進,這些都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與臺灣地區的合作、實現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使命,為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強大動力。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政策的實施,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有力支撐。

  兩岸交流合作全面推進。近年來,兩岸實現直接“三通”,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兩岸關係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經濟聯繫更加密切,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媽祖文化和祖地文化為紐帶的交流交往更加活躍,臺商投資區等載體平臺已成為臺灣産業轉移的集聚區,海峽論壇等重大涉臺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影響日益擴大。隨著兩岸關係不斷改善,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地理上連為一體,在自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市場體系內在聯繫緊密。閩粵贛、閩浙贛等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出海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將在更大範圍內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同時,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主要是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經濟發展整體水準和産業素質有待提升;區域中心城市實力還比較弱;港口資源開發利用還不充分,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區域內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海島、水庫庫區等地區發展基礎薄弱,城鄉公共服務水準差距較大;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的制度環境和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創新,改革攻堅的任務仍比較繁重。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努力開創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局面。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全面貫徹落實《意見》,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水準;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

第二節 戰略定位

  加強統籌協調,推進分工協作,不斷增強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臺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地區的經濟全面對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從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使之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

  ——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産業合作,積極對接臺灣製造業,大力發展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産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兩岸産業合作基地。

  ——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第三節 發展目標

  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通過持續努力,到202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科學發展之區。著力科學發展先行,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到2015年,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其中福建省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準,地方財政收入較大幅度增長;到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其中福建省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地區經濟融合不斷加強,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改革開放之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對外開放水準明顯提高,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不斷拓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服務兩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並不斷完善,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功能更加凸顯。

  ——文明祥和之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突破,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準明顯提高,建立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分配結構更加合理,社會就業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每人平均基本公共服務水準進入全國前列,人民安居樂業。

  ——生態優美之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節能減排得到落實,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較高水準,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成為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迴圈的可持續發展地區。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