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不再飄零
 
 
  來源:      日期:2007-09-19 15:35

 

 

 

《遼河上》

 

1948年,祖籍鞍山的白明殿來到臺灣,從此開始了40年的飄泊人生(白明殿1948年離開大陸,1988年重返大陸)。初到臺灣,白明殿年僅18歲,尚不知這一動蕩對其一生的影響,唯有無盡的鄉愁揮之不去。

 

40年,留給白明殿的是永遠無法禰補的遺憾和飄泊異鄉的苦楚。40年,伴隨白明殿的是流亡三步曲中的《松花江上》,其淒婉的旋律沒有撫慰獨在他鄉為異客的傷感,卻平添許多思緒,唱著唱著,白明殿不由自主隨這曲調倒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愁。《松花江上》也由此變成了《遼河上》。我的家在東北大遼河上,那里有鋼鐵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可愛的家鄉!爹娘啊!妻子啊!哪年哪月,才能歡聚一堂!對白明殿來說,《遼河上》是不同于《松花江上》的,《松花江上》苦難是異族的侵略造成,《遼河上》上的苦難卻是兄弟相殘造成。沒有背井離鄉的經歷怎能理解其中的辛酸和無奈。

 

  返鄉感懷

 

盼呀盼,盼呀盼,盼望回到親人身邊,白明殿終于盼來了這一時刻。1987年,是兩岸人民值得記住的一年,經過兩地人民和各種民間團體的不懈努力,臺灣當局終于答應解禁,開放探親。

 

初聞此訊,白明殿悲喜交加,又心有忐忑,因為受臺灣當局宣傳的影響,一時還沒有決心回鄉。直到1988年,有個同鄉帶來了家鄉的消息,白明殿再也無法控制自己返鄉的衝動,于1988918日搭乘飛機返鄉。

 

鞍山市千山區谷首峪因為白明殿的歸來而有了一個不眠夜,全村的父老鄉親舉家前來看望。一時間,唏噓、感嘆、關切、詢問、哭泣把最真實的鄉情呈現給了歸來的遊子。嫂嫂和侄女喜極而泣,哥哥卻為世間的悲歡離合倍感滄桑,眼見此情此景,卻無以言表。

 

掃墓祭祖時白明殿看到的是更為傷心的一幕,祖墳已夷為平地,舉目看到的卻是三座孤零零的墳冢。上首是父母,下首是兒子,中間的是刻著白明殿的衣冠冢,而自己活生生站在這里。白明殿立時呆立當場,人間悲劇莫過如此。眾鄉親陪在白明殿兩側安慰道:這畢竟是歷史造成的,起碼你回到了家鄉,見到了親人。白明殿認真而激動地說:這不該是歷史,歷史是人造成的。因為,人造成這樣的歷史,歷史才造成這樣的人間悲劇,但願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一抹鄉愁

 

歲月在無情地流去,40年,壯士已暮年。伴隨白明殿度過這40年時光除了年輕時的追求,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憂傷,孤獨地品嘗著飄零的感覺。

 

曾問過白明殿,40年身在臺灣,最深的記憶是什麼?一句話竟使遍嘗蒼桑的白明殿涕泗橫流,哽咽著說:我只能引用魯迅先生追憶故人的一段話,“我自己覺得我的記憶好象刀刮過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將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然而中間混著血絲。”家鄉老房子院中的老井,井旁結滿黃橙橙南果梨的梨樹,騎著秸桿互相追趕的玩伴是僅有的兒時記憶。匆匆離去,來不及告別的高堂、即將臨盆的發妻和沒有見過面的兒子是夢中影子。挺拔的白楊樹、清澈的溪水、金燦燦的田野,還有家鄉那似曾相識的氣息,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在腦海里,但也逐漸由清晰變得模糊,尚在的,僅僅是一抹鄉愁。

 

  拾起的記憶

 

繾綣情懷何堪生離,對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向往,使得白明殿像候鳥一樣往返于綠島和鞍山,重拾兒時的記憶。

 

家鄉的巨變讓白明殿猝不及防,兒時的情形已再難重現,早年的土坯磚瓦房全都變成整齊劃一的農家小院,轆轤井變成了自來水,溝溝坎坎的鄉間小路也鋪上了柏油路,印象中為生活而愁苦的臉再也看不到了,家家戶戶充滿歡歌笑語,連鄉親的閒談也從關心家里的存糧變成討論新聞時事。這還是我離開的家鄉嗎?白明殿不禁為家鄉變化而興奮起來,也由此開始了兩地的奔波,每年都要在家鄉住上一段時間,感受重拾的記憶和親情。

 

這才是我的家,我屬于這里,白明殿為找到了歸屬的感覺而高興,每天忙于訪親問友,倣佛要把這幸福感受告訴所有人。

 

獨具鄉村風味的農家菜使白明殿想起了母親的呵呼、親切的鄉音使白明殿想起了兒時的玩伴,飄泊大半生的心終于有了安靜的感覺。

 

  追憶親人

 

回憶也許是上了年紀的人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過去的點點滴滴成為豐富現在的最好內容。白明殿往返于兩地,雖然忙碌且充實,但難免觸景生情,對父母和妻兒的懷念與歉疚使白明殿時常陷入沉思。

 

父親白玉衡一生充滿傳奇,雖身居鄉野,卻天生睿智,文武兼備。因家道殷實,樂善好施,廣交朋友,深得鄉親愛戴。只見其義,不見其利的品格至今仍在鄉親們中留有記憶。

 

母親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年輕時的母親極為好強,所有的生意基本都由母親掌管,不僅把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條,而且把生意做到遼陽。對子女的管叫也極為嚴厲,也是大宅門掌門。許是母親一生操勞事務,老年落下疾病,膝下唯缺小兒盡孝,每每想起,仍要落淚。

 

白明殿兒子白顯普是在他到臺灣後在家鄉谷首峪出生的,在他回到家鄉的前一年不幸英年早逝,父子一場卻未能謀面,令人扼腕。白明殿回鄉後方知顯普短暫多難的一生。九歲因母改嫁由爺爺奶奶撫養,稍大聽說父親身世,堅信父親仍在世上,仆仆風塵南到廣州、北到黑龍江、西到內蒙,到處尋找父親,確實始終未能如願。尤在內蒙,路費用盡,得好心人幫助才返回家鄉,之後為父立墓,其孝心感天動地。卻在父親真正回家的前一年抑鬱而終,怎不叫人傷心欲絕。

 

世間還有多少人骨肉難聚,一道海峽還要造成多少家庭的分離。

 

  懷念友人

 

友誼,對于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含義。白明殿首次以臺胞身份回大陸探親感受到的不僅是友誼,還有更濃的親情、鄉情、同胞情。

 

白明殿與于海生的友誼完全產生于邂逅。1988年,白明殿第一次返鄉,在飛機上隔窗了望祖國的壯麗河山,無限感慨,顯得非常興奮。與之鄰坐的于海生時任沈陽蘇家屯區區長,因公務從香港返回,恰好和白明殿坐在一起,于海生見身邊這位先生顯得非常激動,以為身體有何不適,主動問候方知白明殿激動原因。兩人開始熱烈攀談起來,聊起了各自的經歷和祖國發展以及家鄉的巨大變化,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時間在這時倣佛過得格外快,轉眼飛機抵達沈陽機場,兩人談興未盡,于海生熱情邀請白明殿在沈陽小住,白明殿感動地說道:我離開家鄉四十年啦,現在已經到了沈陽,我可是歸心似箭啊。海生區長無奈說到:我非常理解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就此別過,待你安定下來我們再聚。海生區長立刻叫來工作人員安排車輛,囑咐到:要小心開車,注意安全,一定要把白先生送到家,不能有任何差錯。兩人握手而別。

 

回家的路上,白明殿不禁感慨萬千:海生區長聽說自己是臺胞,離開家鄉四十年,像久別的兄弟一樣關心照顧,家鄉的人這樣熱情對待歸來的遊子,看來我早該回來了。

 

從此,白明殿與海生區長建立起了友誼,每次往返途經沈陽都要與海生區長見上一面,互敘友情。或許老天非要讓白明殿嘗遍所有的離別,白明殿在大陸第一個認識的知己也離他而去。1992年十月,于海生在任沈陽農業局副局長期間到北京開會,途中突發急性胰腺炎病逝。忽聞摯友離去,白明殿怎麼也難接受,45歲,年富力強,正是大展拳腳幹一番事業的年紀。每每拿起臺胞證,映入眼簾的一行字都讓白明殿想起和海生的初識。臺胞證首頁第一行:“請主管機關對于持證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協助”。于海生當時並非“主管機關”而能出于人情給予初次謀面的白明殿諸多幫助,表明的是他的博愛與胸懷,說明他友愛臺胞、熱愛鄉親,深知遊子飄泊的辛酸與鄉愁。

 

嘆只嘆這世上的悲歡離合並不為人所左右!

 

  葉落歸根

 

海島的秋,格外的涼,浪濤擊岸的轟鳴,尤如胸中涌動的鄉愁無處渲瀉,付與礁石。白明殿時常佇立在海邊,眺望著北方,感受著異鄉的秋意。

 

秋雖悲涼卻有期,我心淒苦終無時。正茂年華異鄉客,年輪印記風沙留。白明殿望著咫尺之遙的對岸,回憶坎坷的一生,生命的路程已經走過多半,一個人的飄泊帶來幾家人的不幸,下一程要走向何方。十幾次返鄉,親人的惦念,內心的歸屬,促使白明殿下了決心,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帶著最後的願望,白明殿又一次返鄉,因為有了希望、有了力量,倣佛年輕重新回到了身上,與親人的團聚變成了生命的會餐,與朋友的重逢變成了年輕的釋放。

 

  上次與白明殿一起小聚,他說出了心中的計劃。在白明殿的周圍,曾經的朋友(臺灣老兵)、現在的朋友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悅。

 

  感受開放德政

 

十次返鄉探親,所見所聞令白明殿十分振奮。尤其家鄉鞍山的變化,簡直可以說是日新月異,1988年至今二十年的時間,每次回家都有新感受。

 

從思想意識到城市功能、從人們的精神面貌到生活水平,鞍山已經脫胎換骨。當初,一進入鞍山滿天的煙霧灰塵、滿耳的機器轟鳴、擁擠的公共汽車。如今,鞍山作為遼東半島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高樓林立,規劃整齊,街道綠樹成蔭、綠草成片,體現現代城市文明的廣場、雕塑隨處可見,新建的商業區“景子街”、“四隆廣場”更是一片繁榮景象,櫥窗內、櫃臺上,只要是叫得出的名牌,在這里都能夠找到,人們衣著鮮亮,喜氣洋洋,倣佛每天都是節日,選購著自己喜愛的商品。華燈初上之際,在站前25層的旋轉餐廳與朋友小酌,可以一邊敘著友情一邊欣賞盛妝的鞍山,閃爍的霓虹燈如嫵媚的少女在眨著眼睛,車流穿梭連起的尾燈如揮舞的彩帶在昭示心情的喜悅,立交橋上逶迤的飾燈在訴說著綿綿的溫馨,何等的愜意。

 

有幸隨臺灣考察團參觀全國特大型企業鞍鋼,終于了卻了一個宿願,鋼鐵之旅。世界領先的技術、花園式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因為生產技術的先進,以往用鋼花飛濺、鐵水橫流來形容煉鋼現場,現在只能溫情一點了,感覺到的只有熱浪撲面,些許留下遺憾,沒有看到想象中的壯觀場面。

 

鞍山的經濟也以衝刺的速度發展,經濟實力位居全國50強之內。對外開放成果顯著,僅引進臺資企業已達170余家,即使在臺灣島內遙不可及的臺塑關係企業、臺泥、潤泰等世界著名大企業也被鞍山所吸引,落戶這里。

 

鞍山的進步讓白明殿非常欣慰和自豪,常常和家人說,我久居號稱亞洲四小龍的臺灣,經濟是繁榮,技術也比較先進,可人並沒有這里幸福,在這里我們感覺到的是內心的安寧與和諧,只有家鄉的繁榮,家鄉的強大,和家人共同生活,人才是最幸福的。這要感謝政府施以德政,讓社會和諧、讓家庭穩定、讓經濟繁榮、讓環境美麗。

                                       

 

作者:張戈(鞍山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