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蕩在山村娃的讚歌
 
 
  來源:      日期:2007-09-19 15:30

 

 

每當岫岩縣嶺溝鄉、龍潭鎮的山村娃走進寬敞明亮的新教室,他們就會不約而同地唱起那首唱遍中國大地的歌曲----感恩的心。

 

感恩,有多種多樣,在成長之中,有父母養育之恩;在危難之中,有救助之恩;在傳道解惑之中,有師承之恩;在困難之中,有資助之恩;岫岩縣嶺溝鄉、龍潭鎮的山村娃要感恩的是一位臺灣的商人——王永慶,他資助修建了兩所山村娃夢寐以求的小學。

 

提起臺塑關係企業以及創辦人王永慶,山里的孩子知道的不多,而看到在山村里矗立的嶄新的明德小學樓房,孩子們蒙朧中感到,在遙遠的臺灣,有一些人,像親人一樣關心著教育事業,關心著山村娃,關心著他們的成長,關心著他們的學習,幫助他們改善學習環境。臺胞的資助,使山村娃多年的企盼,多年的願望終于變成現實,可以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圓童年求知的夢想。

 

青山綠水美化了山村的自然環境,純潔了孩子們天真的心靈;地處偏遠、貧窮落後、交通閉塞的自然條件,拉開了山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距離;簡陋的校舍,十幾里的路途,耽誤時間,影響學習。這就是幾年前鞍山市岫岩縣嶺溝鎮、龍潭鎮孩子們的真情反映,真實寫照。

 

總人口50萬,佔地面積4502平方公里的岫岩,小學生上學始終是難以解決的難題。點多、面廣,校舍簡陋,人員難以集中,一直困擾著山村的祖祖輩輩。據調查,上學最遠的路途有11公里,往返要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而且山路陡峭,行走不便。建一所像樣的學校,提供學生的食宿,是山村孩子多年的期盼,是山村父老鄉親多年的不懈努力。

 

由臺塑關係企業資助新建的明德小學,有實驗室、娛樂室、圖書室、宿舍、飯堂,給山村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讀書環境,解決了每天往返的奔波,改善了學校的硬件設施。150萬人民幣資助建校,對于臺塑關係企業集團來說,是個微不足道的數目,而對于山村孩子們來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父輩們的天文數字,山村的父老鄉親感激,孩子們感激。

 

臺商慷慨資助解難題,孩子高興上學感恩情 。山村孩子們不知道具體的資助建校的王老先生是何許人也,也不知道臺塑關係企業有多大的資產,只知道是對大陸有特殊情感的臺灣商人資助建了這所學校,是視大陸為故土,視山村娃為兒女的一個臺灣姓王的老先生改變了他們上學的環境。山村孩子們不知道臺灣問題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兩岸關係的敏感與復雜,但知道幫助他們建學校的臺灣人與他們是一家人,甚至比一家人還親。

 

于是,一首重復了百遍千遍也不厭其煩的歌曲每天在校園里回蕩: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

 

  作者:李延功(鞍山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