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熱評:在新的“全國化”中展現“中國夢”

時間:2011-02-04 13:45   來源:CNTV

  大年夜剛剛過去,人們依然在“春晚”的伴陪下度過了這個具有象徵性的時刻。儘管在網路和媒體裏、或者在這個初一開始的各種聚會中,人們當然會眾説紛紜、七嘴八舌。但這從多年以前就已經是“春晚”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些熱議之中所凸顯的其實是“春晚”仍然無可爭議地是中國最為引人矚目的公共話題,也是將無數的普通中國人聚攏起來的唯一的方式。我們的生活已經多元化,我們的娛樂的選擇也已經多元化,但“春晚”所具有的高度的象徵性仍然遠未消逝,公眾還是以一如既往的熱情來看“春晚”,議“春晚”,“春晚”所形成的熱議的高潮説明瞭它所具有的價值仍然是無法替代和無法淡化的。人們還是在“春晚”中找到了自己社群認同的基礎。不管你對具體的節目有何看法,但它一方面是把全家人粘合在一起的紐帶,另一方面也是把中國的公眾粘合在一起的紐帶。不管你對於節目的想法如何,你還是把它視為一個有高度象徵性的事件。因此,它作為一個中國乃至全球華人文化的公共性的中心議程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近三十年來“春晚”和我們的生活一樣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它所具有的粘合中國社會,打造我們的“中國夢”的意義始終沒有變化,而且也隨著中國的發展而形成了新的變化。

  這些年來“春晚”經歷的轉變已經完成,它已經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人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每個節目看,轉變成為作為家庭大年夜歡聚的背景而存在的,渲染歡樂氣氛的“伴音伴影”。今年的春晚仍然有華麗的背景,燦爛的歌舞節目作為一種“流”的狀態,顯示了自身營造歡快氣氛,而同時以趙本山的小品為最突出特色的一些“關鍵性”的節目形成晚會被公眾聚焦的中心。是否有這樣幾個引起公眾熱議的節目就是“春晚”成敗的關鍵。從今年的“春晚”看,“流”狀的歌舞雜技等節目確實起到了渲染和粧點節日氛圍的作用,也凸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同時,雖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關鍵性”的節目從總體上看還是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這些節目的意義在於凸顯了當下中國的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所積累的“全國化”的能量。所謂“全國化”是最近《環球時報》所提出的一個意涵豐富的概念,它和“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它是在新中國的國家的高度統一和集中的行政的“全國一盤棋”的傳統的結構之上,通過市場中的各種要素的流動所形成的突破原有區域和條塊分割的全國性的生活形態,它和“全球化“相互糾結,互為表裏,形成了中國的新的發展形態。它既是一種現實的形態,又是通過網際網路和多種媒體所形成的想像的形態。這裡一方面是許多人到大城市或東南沿海尋找機會所帶來的深刻的社會變化:如近些年來一直是社會焦點的“農民工”“蟻族”等群體,或“春運”這樣引起人們每年都高度關切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是新興的以二三線城市甚至縣城的興起,以及能源和原材料的價值的重估所帶來的新的原來落後的空間的崛起,這些地方也顯示了消費的活力和全國性的影響力。同時港澳臺地區和內地的共同發展和深度融合也使這帶來了中國的色彩斑斕的豐富性。這種“全國化”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全球化”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我們對於“幸福感”的新的追求和“自我認同”的新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全國化”的力量帶來的複雜的狀態。近年來“春晚”面臨的眾口難調、議論多多的現象,其實正是“全國化”帶來的社會的豐富性所構成的挑戰。而“春晚”也正是全國化的斑斕複雜的色彩的一種真實的投射。

  2011年的“春晚”的最大的亮點似乎正是在於對於這種“全國化”的力量的正面的回應。從開場的歌舞《回家過年》就已經展現了這種全國化。而本屆“春晚”最受人關注的“旭日陽剛”和“西單女孩”都是這種“全國化”的最好的例證。他們離開自己的家鄉,在奮鬥中追逐夢想的努力通過網際網路的虛擬的平臺被社會所關注,最後在“春晚”這樣一個全國性的乃至全球華人的平臺上展現自己。當我們看到“西單女孩”的家庭聚在一起觀看“春晚”,看到“旭日陽剛”的引吭高歌,我們確實感到了“全國化”帶來的機會在改變中國的這些個人的命運的同時也在展現“中國夢”的燦爛的光芒。這其實最好地通過大眾文化傳達了中國在發展中的積極的一面。同時像蔡明等人表演的小品《新房》也通過大都市房價問題的反映回應今天全國化帶來的問題和困擾。

  當然,這種“全國化”還是內地和港澳臺地區的深度的融合的體現,我們可以看到在八十年代,上“春晚”的港澳臺歌手演員往往不是最有影響力的,而今天“春晚’的大平臺已經是全球華人文化的重要的中心,這些年來也一直是也是港澳臺演員通向內地的關鍵,因此像周傑倫、林志玲等一線的大明星也在這樣的大平臺上實現自己。他們表演的節目所引發的關注,説明內地的市場的影響力。而香港的方大同、臺灣的蕭敬騰、內地的李健這樣的才子歌手的組合演出的歌曲,也展現了“全國化”具有的深度,這些原來不同區域的歌手的同臺演出也説明中國的大眾文化中的具有個性的一面的共通性。這些節目都讓我們看到了“全國化”的力量。同時,這種“全國化”和“全球化”之間的呼應是這屆春晚的引人注目之處,在大山等人表演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就顯示了中文的世界化和中國的發展帶來的對於春節的國際性的重視,看起來饒有興味,也別有風趣。這些都顯示了在今天的“全球化”之中,中國的影響和份量。

  趙本山仍然是“春晚”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和“小瀋陽”等人帶有濃郁東北風的表演其實最好地見證了“全國化”的力量所在。東北的獨特文化中所産生的喜劇感和對於在網路中並不活躍,卻構成了“全國化”的主要力量的沉默的普通觀眾的精確的把握,使得趙本山的小品仍然是“春晚”中公眾矚目的對象。他的小品的評價一直存在著網路中和現實中的反差,網路裏評價不高,而現實中還是受到強烈歡迎。他把東北文化轉化為一種“全國化”的力量的能力至今仍然是社會的亮點,在諸多二人轉演員近年來開始淡出“春晚”的時候,趙本山所具有的影響仍然難以動搖。其實趙本山是一批東北小品演員中東北風保留最多的,也是處理東北風格和全國趣味之間最平衡的。這兩年他的小品越來越傾向於由他串場而徒弟的戲份更多。這一次的小品也有自己的妙處,投射了中國人倫理和習俗的微妙和複雜的一面。這一次他在小品結束前加入了自我嘲諷意味的對於自己的小品的評述,這其實説明瞭趙本山本人和春晚本身對於自身的自信。雖然“春晚”在網路中受到了一些負面的評價,但其實春晚本身並不是僅僅為深度參與網路生活的人群而設置的,它還是更多地需要面對沉默的大多數的選擇。而他們對於春晚的認可程度可能並不和網路的輿論完全一致。

  總之,2011年的“春晚”仍然保持了其基本的路向,而且在“全國化”地整合自己的觀眾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春晚”所要應和的是“全國化”的多樣的觀眾,你可能對方大同、蕭敬騰李健滿意,但對趙本山不滿意;也可能喜歡于魁智等人而不喜歡但“春晚”就是要在這些複雜的觀眾群之中尋找“最大公約數”。這是“春晚”近些年面對的最困難也是最有魅力的問題。中國的觀眾儘管對於春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但仍然需要“春晚”,也仍然需要讓“春晚”給自己的大年夜作為背景,這個硬需求其實正是我們的“中國夢”還在延續的標誌。(作者 張頤武)

編輯:薛白璐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