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月 中華情”藝術造詣創新高
 
 
  來源:-- 台灣網      日期:2008-07-22 16:23

    央視秋晚是近年來 “中華情”在日常歌會之外承辦的重要主題晚會。從2004年在上海浦江畔舉辦的“浦江月中華情”到2005年在武漢黃鶴樓腳下舉辦的“江城月中華情”,一直在戶外舉辦的秋晚日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景觀舞美便是這眾多藝術風格中最閃亮、最奪目的一點,也是2005年“江城月中華情”獲得國際大獎的重要原因。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04年浦江畔那艘蓄勢待發的帆船,以及2005年黃鶴樓腳下再現的瓊樓玉宇,秋晚的舞臺成為中華民族地緣文化符號的藝術再現,給全球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綵排現場

 從借景到移景,景觀舞美新突破

  央視秋晚是近年來 “中華情”在日常歌會之外承辦的重要主題晚會。從2004年在上海浦江畔舉辦的“浦江月中華情”到2005年在武漢黃鶴樓腳下舉辦的“江城月中華情”,一直在戶外舉辦的秋晚日益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景觀舞美便是這眾多藝術風格中最閃亮、最奪目的一點,也是2005年“江城月中華情”獲得國際大獎的重要原因。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04年浦江畔那艘蓄勢待發的帆船,以及2005年黃鶴樓腳下再現的瓊樓玉宇,秋晚的舞臺成為中華民族地緣文化符號的藝術再現,給全球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的“海峽月中華情”將繼續秉持景觀舞美的藝術追求,在舞美設計上力求與廈門融為一體,與海峽遙相呼應,打造“連天跨海”的舞美景觀,為全球華人營造出“月光鋪滿海峽”的視覺效果。但是擺在總導演和舞美設計眼前的難題是,舞臺選用什麼意象符號。上海和武漢的秋晚,舞臺周圍都有建築或景觀可以借景,“浦江月”舞臺設在浦江畔,中間船的造型設計和浦江渾然一體,東方明珠塔成為連接組帆的數根桅桿中最高的桅桿。“江城月”舞臺主背景索性就是巍然遠眺的黃鶴樓本身。本次“海峽月”的舞臺設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的開闊地,周圍沒有任何建築可以借景,向東與海還隔有一條馬路,何處借景?與廈門素有淵源的總導演最後決定不能借景就移景,把廈門市最典型的視覺符號搬到舞臺上。如果你來過廈門,就會在廈門的路邊、音樂廣場隨處可見三角形白帆以及礁石,它們成為廈門的一個特徵,這些符號也蘊意著回歸、思念,相信從廈門走出去的華人華僑看到這個舞臺會感到家鄉的親切。

廈門街景典型的視覺形象


 從上海到廈門,華語經典踏浪行

  華語經典歌曲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記憶,愈久彌醇。從2004年起華語經典成為秋晚的一個常設版塊,本次秋晚在“海峽明月 逐波歡歌”、“一脈江山 八閩風情”、“溫馨鷺島 魅力廈門”、“舉杯邀月 共慶良宵”幾個版塊之外,也為此特別設置了重要版塊——“往昔記憶 踏浪而至”。“浦江月中華情”的華語經典再現了30年代老上海風情,並將當年老上海紅極一時的歌手請到晚會現場;“江城月中華情”更從臺灣請來了楊燕、謝雷、龍飄飄。如何在華語經典的第三個年頭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挖掘華人的共同記憶,是晚會導演組在包裝這個版塊時絞盡腦汁的一個問題。
“海峽月”再次精選出一批以老上海歌曲為代表華語經典,由費玉清的《不了情》、殷正洋的《新不了情》、張燕的《天涯歌女》、楊小萍(《美酒加咖啡》原唱)的《月光小夜曲》、葉啟田(《愛拼才會贏》原唱)的《浪子的心情》和趙雅芝的《萬水千山總是情》組成華語經典版塊。導演組嘗試對這些老歌進行情境化的伴舞包裝,除了記憶中熟悉的老歌,記憶中熟悉的老街景、老路燈都會呈現在舞臺上,為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華人搭建一個個記憶的支點,引領大家回到溫馨的往昔,讓 “全球共明月,華人同思念”氛圍在中秋夜瀰漫。

 
編輯: 李丹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