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中秋節 “玩月”將節日推向高潮

時間:2011-09-07 10:08   來源:深圳新聞網

在古代,潮汕人有秋分祭月的習俗。

  “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這是《東京夢華錄》對大宋王朝首都中秋玩月時,以笙歌助舞情景的記載。《東京夢華錄》卷八里還説,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數天,就已經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同時販賣新酒。在街頭,人們爭買新上市的石榴、梨、栗、葡萄、柑橘等。這説明剛剛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甜頭的大宋商販們,已經把“生意” 巧妙地做進了“中秋節”。這不僅讓“玩月”活動變得有滋有味(在賞月的間隙,聽歌觀舞、談詩論賦、吃水果),更重要的是開創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先河。這當然也違背了“中秋”最原始的意義。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起初源於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在秋季的中旬,故稱“中秋”,也叫“仲秋”。“祭月”作為中秋節唯一的“主打節目”,一直 “獨演”到魏晉時期才發生了變化。《晉書》“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那時就已經開始中秋賞月了,但似乎是沒成氣候,否則史書不會就來那麼可憐的一兩句。中秋成為固定的節日,乃見《唐書太宗記》“八月十五中秋節”記載。然而,將唐朝的“玩月”推向高潮的卻是唐玄宗,那曲流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楊貴妃在中秋宴會上表演的。大詩人白居易欣賞後也情不自禁地咏嘆:“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史書記載,唐玄宗的生日與中秋節同一天,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宮廷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舞馬表演是保留劇目。曲終時,舞馬口銜酒杯,跪拜在地,向李隆基祝壽,把“玩月”活動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宮廷的中秋之夜演繹著奢華風光,民間雖無緣見到舞馬,卻也有自己的“玩月”方式。唐朝老百姓“玩月”的形式跟《東京夢華錄》裏記載的差不多,富者多自搭綵樓、貧者多寄于酒樓、好遊者則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自備佳肴酒漿,文人賦詩。劉禹錫在《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裏説的“碧虛無雲風不動,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以及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裏的“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等等,都是人們在中秋登山玩月的佐證。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