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餅如嚼月”:民俗專家細説“月餅”由來

時間:2011-09-10 20:31   來源:人民網

  新華網天津9月10日電 又是一年中秋至。古往今來,月餅作為闔家團圓歡聚喜慶的象徵,是中秋節必食之品。那麼,中秋節為何要吃月餅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中秋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食俗。古往今來,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圓,品餅賞月,談天説地,其樂融融。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秋節吃月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於民族拜月的儀式。相傳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習俗。人們以月餅、各色水果等奉獻給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後,人們再分切月餅,按照長幼順序分食,據説可以得到神主的賜福與護佑。“只是這時的月餅還不叫月餅。”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宋代時,有關“月餅”的記載開始多起來。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此外,“月餅”名稱的首次記載也是在宋代,但這時月餅仍未普及。到了明代,月餅才真正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並在民間逐漸流傳。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不僅製作精美,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隨處都可見到。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和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 (記者 周潤健 蔡玉高)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