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古城既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盤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紅二、六軍團曾駐紮盤州古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盤縣會議”。為懷念古城,觀瞻名勝古跡,追憶歷史,我曾計劃到城關的文廟、武廟及與其對應的文筆塔、武筆塔去看看,對城關的名勝古跡、自然景觀進行觀光,採集一些圖片,為我創作的《盤縣民間對聯及詩詞編撰》一文配以相應的圖片,使之圖文並茂,富有詩情畫意。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裏,我帶著妻子,領著孩子,奔赴城關,邀約幾個朋友,第一天觀光了碧雲洞、城北門古樓、九天樓、文廟和水星寺;第二天觀光了東明寺、西城門,遠觀了文筆塔、武筆塔和革命烈士紀念塔;第三天親臨實地觀光了文筆塔和武筆塔,圓滿完成了既定計劃,採集了相應的圖片,再次閱讀了盤州古城歷史,親臨實地感受了自己為城關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所創作的對聯意境。
“盤州老城,百年滄桑留古跡,紅果新都,一朝崛起展宏圖”。如今,盤縣城關老城依然熱鬧———街上人海浮動,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昔日,老城曾是盤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縣黨政機關搬遷紅果後,建設紅果,鞏固城關。繼續加大對城關老城的建設、維修和改造。盤州老城的名勝古跡也得以重修和翻新。沿雙鳳河順流而下,走進水洞,置身於水洞大橋上,感受“水洞橋外橋外橋橋連橋橋橋駕雙鳳,雙鳳河上河上河河匯河河河流珠江”和“碧雲洞中兩個洞新洞老洞通風洞,雙鳳河上三條河大河小河匯江河”的楹聯意境。走入碧雲洞口,瞻望霞客塑像,可想像霞客老先生昔日囊書拄杖入碧雲洞中考察的情景。立於“水洞排洪洞”牌坊之前,回想盤縣黨政領導為老縣城防洪排澇除水患而修建水洞排洪洞的英明決策,體驗“劈石引水建偉業,降波伏浪鎖蛟龍”的牌坊楹聯意境。漫步街上,人潮涌動,車多人多,你可感受“南觀橋北門橋橋橋熱鬧”的楹聯意境。輕步進入水星寺和東明寺,頓感佛門潔凈、心地光明,“東明寺水星寺寺寺清高”。恭身於佛主菩薩面前,你可感受佛主菩薩靜坐肅立、默守心境的氣氛;你可領會如來佛主佛法無邊、明察秋毫的威力;你可詮釋彌勒佛主“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的涵義。恭身進入文廟,孔子及各先賢牌位肅立眼前羅列心間。文人墨客的詩、書、畫作品盡收眼底。觀瞻文廟古跡和武廟遺址,你會悟出“文人武將,著就功勳垂青史,黨恩國策,營造福祉興盤州”和“清官忠臣,創建太平揚天下,騷人墨客,譜寫詩篇留真跡”的楹聯意境。
遠觀文筆塔、武筆塔、九間樓和隱去的鐘鼓樓,頓感“文筆塔武筆塔塔塔如印簽入卷,鐘鼓樓九間樓樓樓似書藏于城”的楹聯意境。城東面和西面大山上的文筆塔和武筆塔,猶如兩枚塔形印章穩重地簽入厚厚的書卷上;鐘鼓樓和九間樓,就像厚厚的史書藏于城中博物館,供後人閱讀。憑著對文物古跡的興趣,我與同道們頂著烈日,興致勃勃地一個頸爬上山頂,立於塔前,四面環顧觀光。居高臨下,古城全貌盡收眼底;眺望遠方,山外青山,峰巒疊嶂,篝火燃燒,煙霧繚繞。文筆塔與文廟同步修建於民永樂十五年(西元1417年),它是文廟的附屬建築,與文廟處於一條中軸線上,相互對應,構成了一道文化風景線。文筆塔于清末始損,20世紀50年代遭雷擊而倒塌,僅存底部。後重修,于1998年6月修建完成。幾百年來,盤縣文廟、水塘文廟、文筆塔等,以它不朽的光輝啟迪了多少莘莘學子,在文化歷史長河的沙灘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隨著歲月的流逝,將流芳千古,文筆生花。武筆塔與鳳鳴山上的武廟遙遙對峙,它與武廟同一年代始建於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70多年曆史,晚于盤縣文廟九年。武筆塔至今完好,乃歷史原貌,遠遠望去,塔峰直插雲霄,真是壯觀!
文筆塔,乃文官文人之筆塔,它與文廟相映成輝,曆盡滄桑,代表了盤縣文化發展的歷史,象徵著盤縣文化發達,人才輩出。當你立於文筆塔和武筆塔山頂,就好像處於統帥地位,高瞻遠矚,胸有成竹,心地坦蕩,在指揮千軍萬馬作戰。文筆塔和武筆塔,它似乎代表著文官、大帥和武將。治國安邦,興盤富民,需要有更多卓越的“文官”和“武將”,領導人民大眾去奮鬥,報效祖國,振興盤州。
立身鳳山書院,遠觀革命烈士紀念塔,它與武廟、武筆塔連成一線,也別有一番文化歷史意義。為解放盤縣,多少革命英雄戰士浴血奮戰,頑強搏鬥,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烈士,是最可愛可敬的人。如今,碑塔林立,松杉挺拔蔥郁,我們只能緬懷先烈,追憶往昔的一幕幕情景。
遠觀文筆塔和武筆塔,猶如文官揮筆即書、手持大印下令書,武將手握寶劍,舞劍指揮前行作戰的情景。歲月滄桑,盤州文物古跡猶如一疊疊史書,展示著盤縣悠久的歷史,值得後人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