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萬家燈火耀高原——民主改革50年西藏電力的巨變

時間:2009-03-23 08:06   來源:新華網

  “雪山升起了紅太陽,拉薩城內閃金光……”這首創作于1959年,描寫當時西藏電力建設,表達西藏人民獲得新生後無比興奮心情的經典老歌《逛新城》,至今仍被人們傳唱,聽著熟悉的旋律,再看看今天的高原城鄉,在拉薩這座高原古城居住了幾十年的羅布頓珠老人深有感觸地説:“拉薩真是越來越漂亮,也越來越‘亮’了”。

西藏那曲縣古露鎮牧民在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2006年8月攝)。從20世紀80年代始,西藏大力開發太陽能資源,實施了“西藏陽光計劃”“科學之光計劃”“西藏阿裏地區光電計劃”等項目。目前,西藏擁有各類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超過9兆瓦,推廣太陽灶20多萬台,太陽能採暖房、溫室、牛羊暖圈等近300萬平方米,近30萬農牧民因使用各种太陽能産品受益。 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資料圖片:西藏那曲縣古露鎮牧民在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2006年8月攝)。從20世紀80年代始,西藏大力開發太陽能資源,實施了“西藏陽光計劃”“科學之光計劃”“西藏阿裏地區光電計劃”等項目。目前,西藏擁有各類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超過9兆瓦,推廣太陽灶20多萬台,太陽能採暖房、溫室、牛羊暖圈等近300萬平方米,近30萬農牧民因使用各种太陽能産品受益。 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民主改革50年來,西藏電力工業在黨中央的親切關心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從發電能力為“0”到裝機容量“72萬千瓦”,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點多面廣的能源體系逐步建成。1959年至2008年,西藏發電量年均增長16.8%,目前已有近210萬人用上了電,佔總人口的73%。電力發展的輝煌成就,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局勢穩定,為西藏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西藏電力工業始於20世紀初,1928年舊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在拉薩北郊奪底興建了一座125馬力(92千瓦)的水電站,開始了西藏用電的歷史。在封建農奴制社會裏,唯一的奪底發電站在運作了幾年後停運,西藏電力工業未能得到發展。1951年和平解放時,西藏沒有一個千瓦的發電裝機,全區發電能力為零。1956年先後建成日喀則火力發電廠和拉薩電廠,揭開了西藏電力事業的新篇章。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來,西藏電力工業體系初具規模。

  細數西藏電力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一步一步走向科學發展的過程……

  ——裝機容量、發電量、用電人口大幅增長,每人平均用電水準大幅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區裝機容量72萬千瓦,是1958年750千瓦的960倍;全區年發電量20億千瓦時,是1958年260萬千瓦時的769倍。民主改革時期全區除少數小型電站外,大部分由單臺柴油機組向黨政機關所在地、部分居民提供照明用電,到2008年底全區各縣政府所在地、鄉(鎮)政府所在地通電率達到100%,行政村通電率為60%。 1960年全區全社會每人平均用電量為2.17千瓦時,到2008年底全區全社會每人平均用電量已達到704千瓦時,是1960年的300多倍。

  ——區域電網逐步形成,形成了“一大三小”的電網格局。1959年,全區七地市中僅有拉薩、日喀則地區形成電網最初框架和雛形。50年來,通過電源、電網建設和實施一、二、三期農網建設與改造以及“戶戶通電”工程,形成了目前的藏中電網(拉薩、山南、日喀則、那曲)、林芝電網、昌都電網、阿裏電網,“一大三小”的電網格局。目前,主電網覆蓋範圍達到34個縣、216個鄉、1600個村,分別佔全區的46%、31.63%、26.98%。

資料圖片:羊湖電站全景。

資料圖片:西藏羊湖電站全景。

   1959年以前,西藏沒有一座35千伏變電站。到2008年底35千伏變電站已有65座,變電容量達到40.1萬千伏安,35千伏線路從無發展到現在的2055.13公里;110千伏變電站20座,變電容量73.65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總長2051.9公里。500千伏青藏直流聯網工程建設已啟動,有望2011年建成,屆時西藏電網將實現與全國聯網,結束西藏電網孤網運作的歷史。

  ——技術進步取得成效,裝備水準不斷提高。50年來,我區電力工業經歷了從起步到初具規模的發展歷程,電源、電網建設逐步向“大容量、大電網”邁進。電力技術進步以基本建設、技術改造為依託,加大新技術、新設備推廣應用,裝備水準、自動化水準不斷提高。截至2008年,電廠單機容量達到2.5萬千瓦,單站容量達到11.25萬千瓦,正在建設的巴河老虎嘴電站單機容量3.4萬千瓦,單站裝機10.2萬千瓦。

  50年前,西藏發電能力為零,人民群眾不知電為何物。如今雪域高原萬家燈火,各大城鎮華燈閃爍,在電力的輝耀下,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空調、冰箱、彩電、電腦等現代電器進入農牧民家,人民群眾充分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電力已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強動力。(記者 程曉紅)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