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中覺醒的佛教聖地

時間:2009-03-20 09:58   來源:新華網

西藏日喀則江孜縣白居寺僧人吹法號(2007年6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3月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説,在波瀾壯闊的西藏民主改革中,廢除了政教合一制度,恢復了宗教的本來面目,有效保障了西藏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

  如果不注意到窗外的雪山,46歲的藏族企業家達娃頓珠在拉薩郊外的辦公室和內地任何一個企業家的辦公室沒有什麼區別。

  “我抓住了機會,每一步都做出了適當的決定,”達娃頓珠用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這樣評價自己的成功。

  出身於牧民之家的達娃,小學五年級畢業後當過工人和老師,但是經商一直是他的一個夢想,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出一個政策不容易,肯定是對老百姓有好處的,應該好好利用一下,”他説。

  後來,他和別人一起做小百貨生意。由於經常去廣州深圳這些地方送貨,達娃的眼界打開了。

  回到西藏後,1996年他成立了達氏工貿有限公司。起初那是一家建築公司,但是精明的達娃很快意識到,他還需要有自己的産品。

  “因為這個,政府部門開了三次會,鼓勵我去請些專家,”他説。專家們給了他以下的建議:藏藥、旅遊和綠色農産品。

  根據建議,達娃2003年註冊了西藏特色産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産品是菜籽油、辣椒油、花椒油、大蒜油和野生核桃油。這些油不僅賣到了北京上海等內地大城市,還出口到了日本。

  公司目前的年收入超過了一億元。達娃把自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當地政府的政策。“在西藏,農業企業所得稅減免,增值稅部分返還,”他説。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西藏這個一直被認為遠離塵世喧囂的雪域聖城也逐漸覺醒。很多藏族人和達娃一樣開始思考如何致富。

  在堆龍德慶縣,有一個農民行銷協會,負責把當地農民組織起來,讓他們種植蔬菜和花卉。農民們可以免費獲得政府投資建起的蔬菜大棚,每個大棚佔地一畝。

  第一年裏,當地550戶家庭中只有12戶加入了這個項目,更多的人在觀望。而一年以後這12戶每戶收入了八千元,幾乎是他們種青稞所得收入的十倍。

  31歲的洛桑次仁作為工人修過鐵路,而他現在是協會的副主席。

  洛桑介紹説,現在大棚裏一共種植了25種蔬菜和花卉,並請了兩名漢族技術員。

  “內地的農業比這裡發展快,所以他們是我們的老師,”洛桑説,“藏族人應該多掌握些技術,這樣才能生活得更好。”

  截至2008年,已經有235戶加入了蔬菜大棚項目,每戶年底獲得12500多元的收入。協會一共有了535個蔬菜大棚。

  西藏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次仁加布很高興看到西藏人民為了追求富裕生活而努力。

  他承認在舊社會,很多西藏人很順從地相信命中註定,把希望寄託給來世,這輩子不會為自己的命運去抗爭。

  儘管有“314”的影響,2008年西藏經濟仍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全區GDP達39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3170元,比上年增加13.7%。

  當被問到是否經濟的飛速發展會淡化西藏的傳統文化,次仁加布搖了搖頭。

  “正相反,經濟基礎對於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很重要,”他説。“如果沒有錢,我們連修繕破舊的宗教場所都辦不到,還談什麼文化保護呢?”

  這位副教授在美國一些組織的贊助下與幾位國內外專家合作開辦了網上圖書館,把西藏的傳統書刊用英語、漢語和藏文貼在網上以傳播藏族文化。

  他的觀點得到了達娃頓珠的認同。

  在西藏,280萬人口中有99%都信奉宗教,他們在家裏供佛和舉行宗教儀式。每天像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這樣的宗教聖地前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們轉經或者磕長頭。

  達娃頓珠説:“佛教的核心是行善。如果人們都很窮,怎麼去幫助別人呢?”

  這位企業家説他現在仍然信奉佛教,有時間的時候會做宗教儀式。但是他承認有的時候他太忙了,會耽誤一些宗教活動。

  “但是只要你心誠就可以了,”達娃頓珠説。(白旭 邊巴次仁)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