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該如何呵護你
時間:2009-04-02 11: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峻峭的雪山冰川,密布的河流湖泊,莽莽草原上不時掠過藏野驢飛馳的蹤影,湛藍的天空裏若有若無傳來如天籟之音般的藏歌……這就是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
中華水塔面臨生態之憂
三江源是中國乃至亞洲氣候變化的啟動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水源涵養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的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
“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江河之源,黃河總水量的49.2%、長江總水量的25%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源於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諾爾德説。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暖和亂採金礦、濫挖藥材等不合理行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區的冰川、雪山開始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乾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積不斷擴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中華水塔面臨嚴重的生態之憂。
日前,通過初審評定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表明,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目前為1051平方公里,比《長江源志》記載的1247平方公里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達9.89億立方米。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生態之憂帶來了現實的威脅。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王玉虎説,多年來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源頭來水不斷減少,源頭數次斷流,不僅嚴重影響到農牧民群眾的生存發展,而且直接威脅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水安全和生態環境。
初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
素有“千湖之縣”美譽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三江源生態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4000多個湖泊中曾經有90%乾涸。經過幾年的生態治理,這個縣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復,又開始呈現出湖泊星羅棋佈、湖水漣漪的千湖美景。
“我們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GDP的考核,同時在三江源地區,已經停止砂金的開採,在較大範圍內實施了禁牧,同時開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態治理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青海省省長宋秀岩説。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涉及青海省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面積佔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2%。
宋秀岩説,2005年國家批復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投資額達75億元。這幾年在三江源地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認真實施國家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近年來已經投資接近10億元來開展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鼠害治理、生態移民、黑土灘的治理等生態保護項目。
“經過近幾年的治理,區域內植被有所恢復,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有了明顯轉變。”諾爾德説,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灘面積5.4萬畝,安置生態移民2707戶,完成禁牧面積3192.85萬畝,減畜169.93萬隻羊單位。
同處三江源保護區的玉樹州完成生態移民6826戶,減畜190.25萬隻羊單位,禁牧3759.94萬畝。“通過保護和建設,三江源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王玉虎説。
2006年至2007年監測數據顯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從412.70億立方米增加到492.76億立方米。草地生産力也有所恢復,沙障方格的設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動,逢大風天氣,治沙區不再黃沙瀰漫,對公路的危害明顯減輕。
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作為中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原始地區之一,三江源自身調節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壞,自然恢復週期較長,而人工恢復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同時,三江源的生態惡化與區域性貧困交織並行。 該地區的16個縣中,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7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占當地農牧民總人數的63%,是青海省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艱巨的地區。
諾爾德和一些來自青海的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目的是要實現各利益主體的“權、責、利”相協調,既要保護好環境,又要幫助當地群眾加快發展。
“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漸突出,生態環境建設急需巨大資金支援。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可以緩解資金緊缺問題,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三江源生態效益使用不合理現象,保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諾爾德説。
生態補償在國際上並不鮮見,流經歐洲多國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補償上游的機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護方面,也已經作出了一些生態補償的有益探索。有專家指出,建立更加廣泛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大勢所趨。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編制就緒,將成為未來三江源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説。(李有軍)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