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五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時間:2009-03-19 10:5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藏:跨越千年的奇跡——“西藏民主改革50年”深度報道之一

  初到西藏,發現許多耐人尋味的現象:

  3G牌照發放的第二天,“3G引領生活”的廣告就現諸《西藏商報》。“189”大幅廣告牌樹立在拉薩街頭,廣告明星的笑容在冬日裏更顯燦爛。

  西藏證券的拉薩營業部裏,身著藏服的股民正緊盯股市行情,這裡的開戶股民已有約2.4萬戶。

  

照片為貫穿西藏山川的鐵路雄姿。扎西朗傑 攝(中新社發)

  大昭寺金頂的光芒,照著廣場上朝拜的信眾,也照著開在廣場邊的西式快餐店。

  這就是今天的西藏。冬季,陽光下,溫暖依然。

  告別貧困,藏民過上好日子

  “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可真是天翻地覆。”83歲的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東嘎鎮南嘎村二組村民格龍正坐在家中曬著太陽,一隻黑貓在他身邊轉來轉去。

  民主改革前,格龍一家都是哲蚌寺的“差巴”,即給農奴主支差的人。他15歲時開始幹活,全家6口人擠在不足20平方米、低矮、潮濕的小房子裏。給農奴主辛苦勞作一天,“能吃頓簡單的糌粑就不錯了。”“現在,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格龍告訴記者,現在和兒子一家7口人住在一個約300平方米的藏式民宅裏。

  更重要的是,格龍的兒孫輩無需再重復“差巴”命運——兒子擔任村裏二組組長,孫子孫女有做中學老師的,有做工人的,去年家庭純收入約2.1萬元。

  格龍的生活巨變,只是藏民生活變遷的一面鏡子,反射的是過去50年裏西藏告別農奴時代、走向富裕的歷史變遷。

  數據顯示,西藏農牧民在民主改革以前基本沒有收入,在1978年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175元,而城鎮居民實現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65元;到2008年,這兩項數據預計將達3170元、1.23萬元,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約18倍和12倍。

  收入多了,生活也變好了,藏民每人平均壽命已提升到67歲,總人口超過280萬人,藏區消費也開始增加。2008年,西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129億元,佔藏區GDP的1/3。

  “以青藏鐵路的開通和林芝機場的啟用為標誌,西藏的消費結構已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以輸出性消費為主轉變為以輸入性消費為主。”西藏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吉桑頓珠説。

  於是,雪域高原的商品供應和種類相當豐富,內地有的商品及品牌,這裡幾乎都能買得到。“再也不用借到內地出差的機會,往回帶各種物品了。”西藏社科院科研管理處處長保羅説。

  尤其要關注的是,2004年,西藏實現了“縣縣通光纜,縣縣通移動,鄉鄉通電話”。通信及網路等跨越發展,使得西藏日益與內地各省市的發展脈絡同步。

  始自2006年的安居工程,已讓全區86萬農牧民搬進了安全適用的新房,“預計到2009年,就可再讓22萬農戶搬入新房。”區財政廳副廳長艾俊濤説。

  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個新臺階,各項政策措施還都在進一步實行中。

 

  資料照片:“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凱松居委會的巴桑在新房前(2008年4月26日攝)。 新華社發

  2008年12月,西藏家電下鄉工作正式啟動,除常用家電外,結合藏族農牧民消費習慣的太陽灶、酥油攪拌機和藏式傢具也都列入了補貼範圍。

  經濟發展,不斷借力飛躍

  經濟的飛躍,是280萬藏族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原因,是大家“有錢花,敢花錢”的底氣所在。

  數據顯示,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産總值(GDP)僅為1.74億元,到2008年,預計達3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65倍,連續16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西藏經濟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原因何在?“中央的親切關懷,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給出了答案。

  自民主改革以來,國家不斷加大西藏常規項目投資力度,1959年至2008年,累計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超過2000億元,年均增長15%,改善了西藏發展的環境。

  據西藏統計局介紹,民主改革以來,中央財政不僅沒有從西藏拿走一分錢,反而對西藏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1959—2007年,中央財政向西藏的財政轉移支付累計達近1600億元。

  除中央的支援外,內地的援藏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4年起,14年來,共有8個省市、61個中央國家機關和17家中央企業派出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到西藏工作,向西藏提供70多億元的援藏資金,援建項目1698個,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今,在林芝、山南等西藏各地,“廣東大道”、“湖南路”等路名常可見,就是這種無私援助的見證。

  “援藏幹部不僅帶來了資金和項目,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發展的思路,解放了大家的思想,無論是幹部還是群眾,都從中獲益匪淺。”林芝地區行署常務副專員李宏如是表示。

  “五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

  截至2007年, 西藏農業增加值達到55.33億元,是1959年的43倍多。同時,初步形成了優勢礦産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業生産體系。按可比價格計算,1959年至2007年,西藏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2008年全區發電量比1959年增長2059倍,用電人口達到220多萬。

  舊西藏沒有一條鐵路,目前,全區通車里程達到4.86萬多公里,比1959年增長5.7倍,西藏已經形成公路運輸為主,航空、鐵路、管道運輸協調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

  後發優勢,西藏站在新起點上

  半個世紀過去了,西藏的發展有目共睹,下一步,西藏的發展又將如何呢?

  一張建設大幕正在拉開——

  墨脫公路開工建設,全國唯一一個縣不通公路的歷史即將結束;

  青藏鐵路那曲物流中心、邦達機場、昆沙機場、老虎嘴水電站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旁多水利樞紐工程被國家正式批准立項,這是西藏曆史上最大水利樞紐工程;

  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技術的推廣,使越來越多的人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綠色拉薩”全面推進……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如此表示。

  近年來,西藏的特色産業發展步伐加快,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

  ——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顯現。在西藏,旅遊業被確定為全區的龍頭主導産業。2007年,旅遊總收入48.52億元,是1980年的3704倍多。2008年,儘管受到拉薩“314”事件的嚴重影響,旅遊人次仍然達到220多萬。

  ——礦産資源合理開發成為西藏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10月,玉龍銅礦一期工程投産,標誌著西藏長期沉睡的優勢礦産資源已被“激活”。西藏特色産業朝著成為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生産基地的目標前進。

  ——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新一輪發展高潮,西藏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已達25.3萬人,非公經濟在全區稅收收入貢獻力度已經連續兩年超過了公有制經濟。

  “西藏的發展已經顯現出巨大的後發優勢。” 自治區副主席吳英傑自信滿滿。

  “經過民主改革50年的風雨歷程,西藏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張慶黎表示,下一步將努力實現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張意軒 )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