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走入新生活—再訪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凱松
時間:2009-03-18 14: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5月1日電(記者孫聞 羅布次仁 逯寒青)車進凱松,沿著武漢中南街道辦事處援建的進村柏油路兩邊望去,450畝大蒜田一眼看不到盡頭。
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凱松居委會,就是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凱松莊園,是跟隨達賴出逃境外的大農奴主索康 旺清格勒在西藏山南地區的6個莊園之一,凱松的村民都是原來莊園裏的農奴。
新華社記者郭超人曾經這樣描述凱松民主改革前的景象:“全莊園除兩三戶人家外,其餘都陷於赤貧狀態,那時,全莊園沒有一個不赤腳的婦女,沒有一戶人家有足夠的鹽茶吃,到處是一片蕭條的景象。”
1959年的春天,凱松莊園的四百多個農奴自發成立了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從這裡拉開。在近50年的時間裏,凱松的飛躍見證了西藏的發展,濃縮了民富國強的歷史。
4年前,山東金獅集團的技術員來到了凱松,在居委會牽頭下,與村民索朗多傑結成了對子,在索朗多傑家試種了15畝試驗田,當年就為索朗多傑家帶來了6萬多元的收入。
昌珠鎮主管科技的副鎮長卓嘎央宗説:“村民們一看大蒜的收益是青稞、小麥的三四倍,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第二年全村大蒜種植面積就擴大到200畝。村裏的大蒜除供應山東外,還通過尼泊爾拉薩太陽商貿公司出口尼泊爾等地。”
2007年凱松居委會每人平均收入4510元,其中現金收入3066元,大蒜是最叫得響的農産品,幾乎家家種蒜。
“手裏活錢多了,就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活品質。”凱松居委會的把傑大媽一家去年現金收入超過了4萬元,其中有近3萬元來自土地。這樣的收入在村裏只能算是中等偏上。
把傑大媽的父母都是農奴,1953年,她出生在牛棚裏。在那段反映西藏民主改革時農奴焚燒賣身契的紀錄片中就有把傑的父親。
從出生到民主改革,把傑經歷了6年農奴生活,她説:“那時如果碰到農奴主喂狗,我們就會圍攏過去,農奴主把糌粑扔到地上,我們就跑過去跟狗搶食,抓起地上的糌粑,連沙帶土地吃下去。被狗咬傷是常有的事。”
現在把傑大媽一家8口居住在一棟近300平方米的二層樓裏,樓頂上巨大的太陽能熱水器可以讓全家人天天洗上熱水澡。房子是去年新裝修的,客廳裏梁柱和傢具上的藏式繪畫光鮮奪目。把傑大媽指著屋裏的三根柱子説:“過去那些農奴主也很少能住上這樣有三根柱子的房子。”
凱松居委會現在一共還有9個貧困戶,多是由於子女在外打工或求學,家中缺少勞力所致。
卓嘎央宗説,這9個貧困戶都有縣、鎮兩級政府的黨員幹部對口聯繫。去年,居委會黨員自發捐款,由鎮裏對口單位解決木料,村民在黨員帶動下主動出義務工,為3個貧困戶翻建了新房。“五一前組織統一驗收後,這3戶人家就可以領到自治區發放的安居工程款了。”
吾金次仁説:“無論如何也要在2010年前把剩下的貧困戶的房子修好、蓋好。一戶也不能落下。”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