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新一代:我們勇敢向前

時間:2009-03-17 12:57   來源:新華網

  南出西藏乃東縣城8公里,就到了被稱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昌珠鎮凱松居委會。一條筆直的油路兩旁,是整齊的白色藏式花崗石樓房。房頂上豎著彩色經幡、太陽能熱水器和電視天線,小轎車、中巴車、拖拉機,不時從油路上駛過,打破村莊的寧靜。

  1959年的春天,凱松莊園的四百多個農奴自發成立了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在共産黨領導下,西藏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從這裡拉開。

  50年過去了,當年第一批站起來分田地、燒地契的農奴許多已過世,而他們的後人,繼承著祖輩、父輩勇敢向前的精神,勤勞致富,不斷創造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林田在1956年6月寫下的《克松村民主改革日記》中,曾記錄了母女孫三代朗生的形象。“媽媽是其美措姆,臉像只乾癟橘子,女兒黑枯面孔,頭髮蓬亂,手裏牽著一個瘦骨嶙峋的癡呆孩子。如果沒人告訴,你不會相信這孩子已經10歲。由於一生下來就沒吃飽,所以現在剛到媽媽膝下。”

  “我家現在一年凈收入10萬元。有一輛豐田越野車,由丈夫開著搞旅遊服務。我把家裏的農活都承擔起來了。14畝地中,除了種青稞,還種了大蒜和溫棚蔬菜,另外,我還發展庭院經濟,養了2隻羊、6隻雞、一頭老母豬。”

  被評為“山南科技致富女帶頭人”的尼瑪卓嘎,今年36歲,穿著水藍色藏裝的她快人快語,説話時臉上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如果沒有林田當年的記錄,很難從尼瑪卓嘎身上推想出她上一代人的樣子。

  尼瑪卓嘎有三個小孩,還要供養兩位老人,生活一直很貧困。她説:“前些年,開春播種時,化肥都得向別人借,我丈夫搞藏式繪畫掙錢,連顏料都得借。”

  “最苦的時候我也沒有喪失信心,能趕上這樣的好時代,只要有致富的迫切願望,自己肯幹,幹什麼都能幹成。”

  她先鼓勵丈夫學駕駛技術,2002年,貸款4萬元買了一輛二手中巴車跑客運。自己則刻苦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如今,尼瑪卓嘎已是凱松溫棚菜“專家”,帶動50多戶村民種菜。

  尼瑪卓嘎的母親洛桑曲珍過去是農奴,她為自己有這樣能幹的女兒而自豪。她説:“真羨慕卓嘎趕上了好時候,真希望自己能年輕一點。”

  “我們的苦,像河水一樣流,一百年,一千年,總是流不到頭。”50年前,24歲的農奴尼瑪次仁,發出血淚控訴。他被群眾“豆選”為凱松農協主任,隨後擔任黨支部書記。懷著創造新生活的美好願望,尼瑪次仁在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幹了30多年,帶領凱松不斷發展。但文化水準低、影響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一直是他生前的遺憾。

  “光2000年以來,凱松就出了20個大學生。學科技致富、用知識改變命運已是凱松人的新追求。”剛卸任的黨支部書記吾金次仁告訴記者。

  來到村民格桑次仁家,他家裏的相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裏面有大女兒達娃卓瑪身著學士服的照片,兒子多吉旺扎的大學畢業集體照,正在上大學的小女兒白瑪曲珍的入學照。

  格桑次仁自豪地説:“我父母是不識字的農奴,我只上到小學畢業,可我把三個小孩都培養成了大學生。”

  格桑次仁説:“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供養三個大學生困難可想而知。我的兩個女兒都在內地上學,來回得坐飛機,最困難時家裏貸款6萬多元。”

  為了圓兒女的大學夢,擺脫家庭經濟困境,務了大半輩子農的格桑次仁先開了一個小商店,又和弟弟聯手買了一輛計程車,最近又買了一輛翻鬥車,去年收入30多萬元。格桑次仁説:“兒女都成材了,我又有了新憂慮,家裏這一攤子沒人接了。”

  “我覺得,培養人不能光培養自己的小孩,應讓更多的人有知識、有文化,讓大女兒報考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就是我的主意,現在,她已在山南地區一中教書兩年多了。”

  一進凱松,記者就看到一輛新油罐車停在空場上,一打聽,這是村民土多去年花30萬元買的,用來給加油站搞運輸。

  土多的父親拉珠今年67歲,曾經當過農奴。他説:“1986年,我家買了一輛東風卡車,成為村裏買車第一人。我有5個小孩,現在總共經營3輛計程車、4輛中巴車、1輛油罐車,一年收入50多萬元。民主改革前,家裏只有4間房,跟牛棚差不多,吃了一頓就想下一頓,稅和債一還就啥也沒有了。同50年前比,現在就像生活在天堂裏。土多是我最出色的孩子,家裏的發展主要靠他經營謀劃,他最大的長處是不斷創業的勁頭。”(羅布次仁、林嵬、普布扎西)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