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1300多年、首批國家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拉薩,是許多人神往的雪域古城,也是世界屋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近期,作為江蘇和西藏(拉薩)雙方密切合作的産物,《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年—2020年)》(以下簡稱《總規》)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這使拉薩城市發展和建設有了新的“指南”和“依據”。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拉薩市城市規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郝鵬説,拉薩城市總體規劃通篇貫穿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充分尊重科學、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特色,有許多亮點和看點。《總規》就是拉薩城市發展和建設的“憲法”,我們將出臺具體的實施意見,確保這個“憲法”得到嚴格的執行。
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説:“支援西藏是中央賦予江蘇的光榮使命。我們高度重視支援拉薩城市規劃工作,在選派幹部、增加資金、落實項目、輸入技術等方面全力以赴。《總規》的批准實施,對江蘇繼續做好援藏工作既是極大的鼓舞又是有力的推動。
資料圖片:3月14日,一輛輛汽車在拉薩布達拉宮腳下駛過。當日是週末,高原古城拉薩的人們享受春日的悠閒時光。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新舊分區 各得其所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
城市既要發展,又要保護傳統,這一對矛盾如何解決?所有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都面臨這一兩難境地,拉薩也不例外。
“我們比較了中外著名歷史文化名城空間發展戰略的利弊得失,從有利於歷史文化保護的角度出發,將拉薩中心城區規劃為‘東延西擴南跨、一城兩岸三區’的空間結構。”南京市市長助理、拉薩市副市長、《總規》的技術負責人李侃楨博士説。
根據“東延西擴南跨”,拉薩將分別在主城東側、西側、南側建設東城新區、東嘎新區和柳梧新區,利用“三區”來疏解舊城功能。此外,“一城”指拉薩河以北、藏熱路與流沙河之間的主城,包含中心片區、北城片區、西城片區和拉魯濕地保護區;“兩岸”指中心城區以拉薩河為軸帶,沿河發展。
“本次規劃提出的城市空間發展策略為‘一個疏散、兩個引導、三個集中’。實際上,主城現在的負荷已經比較大了,我們希望能逐步疏解其壓力,更好地保護起來。”李侃楨説。為此,《總規》將拉薩主城區定位為歷史之城、文化之城、旅遊之城,主要發展旅遊和文化産業。同時,主城將不再新增工業用地,現有工業會逐步調整置換。
“我們將在新區建設現代化的居住社區和完善的商務網路,通過特色和交通兩個引導來塑造城市的特色風貌、拉開城市發展骨架,積極推進建設向新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李侃楨説。
《總規》還結合拉薩城鎮化進程、農牧區人口轉移和大學生就業規模,確定到2020年,拉薩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45萬人,城鎮化水準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
資料圖片:2月23日晚,夜色中的布達拉宮格外迷人。新華社記者 任曉剛 攝
宗教傳統 民族特色
歷史文化保護是重中之重
在拉薩,每天都有眾多的信眾圍繞布達拉宮轉經而行。而在遊客心中,布達拉宮是拉薩乃至西藏的標誌性建築。
“我們希望將來遊客一進拉薩城區,幾公里外就能看到布達拉宮。”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袁錦富説,“通過對標誌性建築的視廊控制,將來在拉魯濕地、拉薩河南岸、火車站、川藏公路與青藏公路進入城區的路上以及江蘇大道等處,都能清楚地看到布達拉宮。”
為保持重要文物古跡之間視廊的通透,《總規》規定,歷史城區內新建建築地面以上高度原則不得超過15米,傳統街巷紅線兩側各30米範圍以內新建建築地面以上高度原則上不得超過12米,大昭寺廣場周邊和八廓街兩側建築高度不得超過10米。對傳統風貌産生不良影響的現有建築物,應在適當時機改造或拆除。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拉薩市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張偉説:“不但是舊城區體現傳統特色,新區的建築也要體現民族特色,要將藏民族傳統建築元素比如色彩、式樣、裝飾等融合到現代建築中。”
就整個拉薩市域而言,在《總規》中,茶馬古道、唐蕃古道、聖湖納木錯、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資源都將得到有效保護。八廓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等世界文化遺産,小昭寺、哲蚌寺等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邊環境將得到重點保護。規劃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將非物質文化遺産納入保護,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本地居民活動和遊客活動結合。
“我們的保護考慮到非常細節的問題。你看這些線路,非常影響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拉薩市市長多吉次珠指著路邊的電線桿對記者説,“規劃中,這些重要地段將改用埋地敷設電纜,還原一個原生態的歷史文化面貌。”
資料圖片:拉薩拉魯濕地一角(2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青山碧水 生態優先
綠地系統將形成生態屏障
3月22日,拉薩西北郊的拉魯濕地內,雪融後的沼澤中已經有了些許綠意,一群群斑頭雁、黃鴨不時從草叢中飛起。在《總規》中,這片濕地被列為“生態功能保護與禁止開發地區”,同時享有國家級城市濕地自然保護區專項保護。
此次規劃,同樣被列入“生態敏感性高、生態資源豐富、應嚴格保護的地區”的,共有約13709平方公里,佔46.3%的市域面積。此外,38.1%的市域面積被列為“生態功能維護與限制開發地區”,只有15.6%的市域面積劃分為“生態功能協調與引導開發地區”。
明晰的生態功能區劃和空間管制,排在《總規》“市域城鄉統籌”部分的第一節。此外,拉薩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範圍內綠化覆蓋率高達45%,綠地率達40%以上。這就意味著,將來拉薩每人平均可享有19.1平方米的綠地。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秦宜智説:“我們要構建一個‘青山擁南北,碧水貫東西,綠脈係名城,林卡綴家園’的綠地系統。”
在規劃中記者看到,總共有23個公園和10個郊野公園,其位置和面積都為強制性內容,規劃要求之嚴可見一斑。這些公園和林地、草地、綠化帶連接起來,將形成一個覆蓋整個城市的綠地系統,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拉薩的生態適宜性和人居適宜性。
但如此高標準的綠地系統能否順利實現呢?
秦宜智坦言,綠地保護確實是讓他最頭疼的問題。“但對於拉薩脆弱敏感的生態環境而言,必須嚴格執行高標準。拉薩的跨越式發展絕不走內地一些城市發展的老路子。拉薩工業要集中在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3個工業園區,發展的都是適應高原自然條件的特色産業,都是以保護生態和節約資源為前提的。”
以人為本 公眾參與
生活方便百姓宜居共和諧
“拉薩屬於雷電高發區,建議建立‘多點、全自動閃電GPS定位系統’和拉薩大氣電場觀測點。”一位名叫桑旦的市民這樣寫道。還有市民提出疑問:“太陽島、仙足島用地規劃調整為旅遊度假用地,那現在居住的居民怎麼辦?”……這是規劃方案公示活動在公開徵詢公眾意見期間,收到的群眾意見。
2008年6月的《總規》公示,是拉薩市乃至西藏自治區歷史上首次規劃方案公示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期間,參觀人數達5740余人次,市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共572條,涉及17個方面的內容。此外,拉薩市還組織了近20場不同主題的座談會,發放了2000多份調查問卷,全面了解社會各界對規劃編制的建議。
多吉次珠認為,這是此次規劃最大的一個亮點,而且所徵集的意見分別在規劃方案和成果中予以相應落實。“比如兩島調整為旅遊發展用地,並不是把島上居民遷走,而是改善兩島的環境,豐富其功能設施。”
什麼叫“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在“近期重要公共設施建設一覽表”中,記者發現14個重要設施建設中,有5個醫療保障項目、3個福利院項目。而在“農牧安居點規劃引導”中,就明確提出農牧區安居要“注重保持鄉土特色”、“延續村落傳統方式”、“體現當地居民特色”等。
“將來拉薩市民的居住條件一定會有很大改善,在拉薩居住將是一種享受,所有人都將感受到藏漢民族和諧共生、親如一家。”多吉次珠信心十足地表示。
西藏民主改革50年來,拉薩由當初破敗不堪的小城發展成生機勃勃的高原明珠,明天的拉薩又將以什麼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秦宜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按照這個規劃去發展,我相信,未來的拉薩將會是景觀獨特、風光大美的特色拉薩,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人文拉薩,山青水碧、天藍城靚的生態拉薩,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現代拉薩。雪域會見證新的歷史,古城將繪就新的燦爛!” (張 帆 劉文波 杜 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