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屆回顧
 
第一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蘇州舉行

  時間:2007-06-13 16:17    來源:     
 
 

第一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蘇州舉行

  2002年5月12日至5月18日,由葉聖陶研究會主辦的“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蘇州市會議中心舉行。來自祖國內地、香港特區和臺灣地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會聚蘇州,共同就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方法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闡釋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研討。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港臺學者數量較多,層次也比較高。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者有已故國學大師錢穆的夫人錢胡美琦等21人,來自香港特區的學者有香港文化研究院胡從經教授等5人。祖國大陸學者26人出席了研討會。民進中央許嘉璐主席和楚莊副主席分別向會議提交了題為《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與生存環境》和《中華和合文化與現代化》的論文,王立平副主席在分組研討會上作了發言。大家在研討交流中各抒己見,相互借鑒,體現了兩岸三地的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共圖中華文化發展的真情。會議期間,與會人士在蘇州進行了參觀考察,對於蘇州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起來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5月13日上午舉行研討會開幕式,出席研討會開幕式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許嘉璐,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楚莊、王立平,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國臺辦副主任王富卿,國臺辦交流局局長張啟勝,蘇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炳斯,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江蘇省委會常委、蘇州市委會主委劉振夏。還有各界來賓顧敦榮、謝鳴、袁曉波、范小天等也應邀出席會議。 

     開幕式由民進中央副主席楚莊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作重要講話。他説,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地帶來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大規模接觸和碰撞。因此,如何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世界性的、關係到各個民族的命運和世界未來狀況的重大問題。他説,無科技無以強國,但是無文化卻足以亡種。作為學者,我們天然地肩負著為民族的未來進行理性思考的重任,大家聚到一起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學習,這不但是提高我們個人學業水準所需要的,更是民族文化發展所必需的。這次研討會之所以在蘇州舉行,是因為蘇州歷來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深厚積澱,處處可見,蘇州更在弘揚傳統文化、發揚現代化建設,以及使二者水乳交融、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水準方面不遺餘力,成績斐然。我們希望這次會議能夠形成自己的特點,這就是我們不在純概念、理論上做文章,而是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即深入到文化的底層,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在新的時期如何適應現代社會,並在現實中不斷發展光大。讓我們大家在研討中所顯示的學人的智慧,化作中華文化長河滔滔洪流的水滴,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與發展盡我綿薄。

     蘇州市委書記陳德銘熱烈祝賀“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蘇州舉行,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他説,歷史的經驗證明,一個民族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而又適應時代步伐的文化,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長存不滅,就是因為有優秀的文化傳統作為支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振興的重要根基,我們應該聯繫現代化事業的實際,深入研究,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推動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國臺辦副主任王富卿對“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祝賀,對來自祖國寶島的專家表示真誠的歡迎。他説,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風雨,綿延不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指出,當今國際風雲變幻,海峽兩岸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就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進行研討,意義重大。他相信,這次會議一定能夠在與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可喜的成果。  

     在開幕會後,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朱永新教授作了題為《吳文化的傳承、發展與蘇州現代化建設》的學術報告。

     研討會安排了兩個半天的論文交流。與會學者向大會提交了50多篇論文,內容豐富,各有側重。有的論文從宏觀上談“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與生存環境”,有的從微觀上闡述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有的論文是與外國學者進行討論的,如“論中華文化中祖先崇拜的因果網路——敬答韋伯”,有的論文號召國人要“弘揚文化菁華,薪傳民族精魂”;也有專論“中國文化第三波的崛起與儒家管理哲學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的;也有探索“中國文明的文化基因”的等等,琳瑯滿目,篇篇都是精品。為了方便與會同仁的研討,會議籌備組將兩岸三地與會作者提交的50余萬字的論文彙編成冊,並在會議開幕之前送到了與會者的手中。  

     分組研討按照國際學術會議通用的辦法進行,安排了主席(主持人)和兩名評議人,對每位學者的報告都認真給予評論。為使與會學者都能有交流論文的機會,採用了限時發言的辦法。與會專家學者認真研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並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充滿了信心。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劉奔教授認為“研究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不能孤立地擺弄概念的發展史,而應該緊密聯繫現實的社會歷史發展,結合經濟史、政治史、科技史等方面的矛盾,來揭示文化傳統的本質,以歷史的態度鑒別傳統的不同方面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價值。否則,對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的評價,將失去客觀標準”。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吳玙先生在精闢地分析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發展”之後,得出結論:“當代教育的主體應以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為職責,以光大中華傳統文化最高精神——包容性為目的。這樣才能擁抱世界,迎接中國人的世紀”。臺灣著名易學家劉君祖認為“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誕生於艱難之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未來中國文明大放異彩,幾乎已可預期”。  

     參觀考察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項目。蘇州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給與會學者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和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好機會。朱永新教授在他的學術報告的一開頭就不無自豪地説:“蘇州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蘇州人在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吳地文化,並以其獨樹一幟的文化風範在華夏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會議組織與會的專家學者遊覽了蘇州的園林,參觀了蘇州圖書館、蘇州刺繡研究所、桃花塢木版年畫和致力於承傳吳文化傳統的蘇州幼師,考察了具有水鄉特色的周莊、甪直等古鎮,考察了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農業高科技園區。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古老的蘇州和具有現代文明社會氣息的嶄新的蘇州的有機融合,給與會的專家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15日下午,舉行研討會閉幕式,由民進中央副主席王立平主持,6位學者作了大會發言,還有6位自由發言,最後由許嘉璐副委員長作閉幕講話。  

     臺灣學者陳癸淼先生認為,文化有發展,才有生命力,文化的發展有融合、創新,力量可觀,影響無形而深遠。中華傳統文化,要努力把中外的思想融為一體,才能在21世紀引領風騷。北京大學教授楊忠先生説,海峽兩岸的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大家都是反對虛無主義的,都很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企盼中華民族的振興,希望海峽兩岸加強交流,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多做工作。香港大學單周堯教授説,海峽兩岸根之所在就是中華傳統文化。這次研討會很成功,是由於許嘉璐先生發揮了他的號召作用,會議得到多方面支援,研討參觀考察相結合,體現了現代化的效率。臺灣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魏萼教授認為,蘇州是絲綢故鄉,各種學派都曾在吳地發展,很有智慧。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很有關係,兩岸不交流,臺灣沒出路;大陸不開放,中國沒希望。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先生説,許嘉璐老師開幕致詞中説“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卻可以滅種”是大家引用最多的話,這也可以説是這次研討會的主題。中國加入WTO,面臨機遇,也有挑戰,海峽兩岸應彼此聯絡呼應,對付挑戰,努力把中華傳統文化建設推向新的高潮。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辛意雲參加了這次研討會感受良多,他堅信,中華傳統文化將會隨著歷史的發展進一步發揚光大。在發言中,大家感謝會議組織者的邀請、款待和精心的安排,希望今後這種研討會能夠繼續在海峽兩岸輪流舉行,以結識更多的朋友。他們説,無論老朋友、新朋友,都是好朋友。   

     臺灣師大教授陳新雄先生在閉幕會上即席賦詩二首,其一雲:中華文化有輝光,百世相傳尚覺香。海峽雙遇有重任,鳳凰浴火莫徬徨。其二雲:黃河黃,長江長,歷史五千年,文化有輝光。兩岸同攜手,快步莫徬徨。熔鑄新與陳,聲威邁漢唐。科技不如人,猶可師彼良。文化若無根,雖存不如亡。念此多感慨,不息憑自強。他那聲若洪鐘的吟誦博得了滿場的喝彩。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作閉幕講話。許嘉璐説,兩岸朋友共同研討很有意義,通過研討,大家無不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無不懷著憂國憂民的情緒來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他認為這次會議取得了三點共識,一、民族以文化為本,是民族命運之所在。文化是與人共在的,是與人的進步、與社會的進步同步的。因此,文化非人力所能割斷。當前,在海峽的彼岸,也有人用另外一種方法革傳統文化之命。如果他們多學一點中華文化的歷史,他們就會覺得這是蚍蜉撼樹。二、我們所説的文化,在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按照科學的方法,把它分成類別,分出層次。我們今天所談的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是漢文化,這是主流文化,是主體。但切不可忘記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其中有一個是高山族,而實際上高山族是八個部族,他們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大陸,也在把現代化過程中保存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提到緊迫的日程上。三、我們應該喚醒社會的文化自覺。文化的自覺是文化的復興和弘揚的前提,而文化的自覺首先應該是學人的自覺,只有學人的自覺才能喚醒社會的自覺。讀書人坐在一起坐而論道是很重要的,沒有這種論道,學業不能長進,文化自覺就可能停滯。但現在急需的是在這個基礎上的“行”。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做外來文化的殖民地,不做古代文化的奴隸。希望海峽兩岸的學者手挽手,把手拉緊,而手與手的緊緊相握,就會成為海峽兩岸緊緊相連的紐帶。他希望這次的研討會是宏偉交響曲的序曲,要一直唱下去,一直唱到中華傳統文化真正得到弘揚,真正和現代化結合,讓中華民族尊嚴地、挺直腰板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這次會議引起了許多新聞媒體的注意,除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外,蘇州電視臺,還有浙江電視臺和一些報刊的記者聞訊趕來,進行現場採訪。5月14日的《蘇州日報》以《用中華傳統文化推動現代化——兩岸專家學者在蘇研討,許嘉璐陳德銘致詞》為題及時報道了會議的消息,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在《中國新聞》欄目報道了會議新聞,在《海峽兩岸》欄目播映了關於會議的專題片。

     由於民進中央的高度重視,由於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蘇州市委以及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九州文化傳播中心等文化事業單位的協助,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單位的積極參與,在全體與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這次會議開得熱氣騰騰,兩岸三地的學者們坦誠地交流了思想,取得了不少的共識,加深了感情,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家都認為這次會議是一次非常圓滿而成功的會議。(文/葉聖陶研究會)

  (來源:民進中央網站)


 編輯:姍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