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一高雕塑:8旬老翁20年炎黃巨塑夢

時間:2008-04-12 17:12   來源:廣州日報

  image 

  圖片説明:炎黃二帝巨塑直接推動人王仁民

  20年前,當王仁民在鄭州黃河遊覽區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全球華人發出建造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的倡議時,他62歲。從那一天開始,王仁民拄著一根手杖四處遊説求援,八方奔走呼籲。

  如今,82歲的他再次站在故地時,20年的夙願終於變成了現實。炎黃二帝巨塑背依邙山,俯瞰大河,立足於鄭州黃河之濱的向陽山上。此外,它還以其106米的高度,被當地一些媒體稱為“地球第一高雕塑”,而王仁民的名字也跟炎黃巨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作為河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炎黃二帝巨塑籌建委員會主任,王仁民是炎黃巨塑從設想、 
設計到集資、施工的直接推動者和見證人。17日,在炎黃二帝塑像落成慶典的前夕,這位發起人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了過去20年間,炎黃二帝巨塑從設想到現實的路線圖。

  在位於河南省圖書館內一個簡陋的辦公室裏,記者見到了被媒體稱為“黃河之子”的王仁民老先生。辦公室屋子裏堆滿了他的作品,還有多個炎黃二帝塑像的小樣,墻壁上挂著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的照片和效果圖。

  雖然年事已高,但82歲的王老先生思維清晰,退而不休的他不斷地接著不同人從不同地方打來的電話,很有耐心。王仁民説,如果將來有一天不忙碌了,他肯定會很不習慣。為了讓炎黃二帝塑像的創意變成現實,王仁民整整奔走了20年。

  創意萌生:在炎黃子孫上做文章

  1987年,作為鄭州市重點旅遊景點的負責人,王仁民先後到新加坡和美國考察旅遊項目。他説:“無論是在新加坡這個華人佔主體的國家,還是在美國,我發現那裏的華人都認同炎黃子孫這個概念。”這讓王仁民頗為觸動:能不能在炎黃子孫上做文章?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炎黃子孫是一根精神紐帶,許多中國人儘管身在異鄉,但拜祖、尋根的想法始終在心裏。”王仁民認為。但是,如何讓虛幻的文化符號找到更為現實的載體,是他必須面對的問題。

  於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在王仁民的腦海中産生了:“我要在我的景區內建造炎黃二帝的雕塑,吸引全球華人前來祭拜。”

  但難題是,炎黃二帝都是歷史傳説中的人物,誰都沒有見過他們,不知道他們長什麼樣。這該怎麼辦呢?

  同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仁民在鄭州市群眾藝術館見到了雕塑家吳樹華創造的炎黃二帝雕像,問題便迎刃而解。

  不過,炎黃二帝的形像是經過全國600多位專家學者5年論證10次修改而定型的。從原來的站姿改成依山而建,容貌也經過多次修改。

  在王仁民自己看來,他是一個勇於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人,這也被他自己視為最重要的經驗。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黃河遊覽區主持了興建炎黃二帝巨塑的新聞發佈會,他向全球華人發出倡議,“用花崗岩在靠近黃河橋的向陽山上建造高106米的炎黃巨像”。當時月工資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率先捐資500元。

  一年後,炎黃二帝巨塑籌委會在北京成立,推舉周谷城為會長,蕭克為執行會長。

  奔走廿載:如海通和尚修建樂山大佛

  建造炎黃巨塑的倡議決定了隨後20年王仁民的生活路線圖。從那一天開始,他發揮了擅長演講和公關的天賦,拄著一根手杖四處遊説求援,八方奔走呼籲。

  王仁民説:“這個工程不是國家下達的指標,而是民間發起的。那時候也不興什麼招商引資,而且我們也不想做成商業項目。”他準備向全球華人募捐來建造炎黃二帝巨像,要像當年海通和尚修建樂山大佛那樣遊説籌資。

  自1987年倡議到1991年奠基這5年間,王仁民不顧年邁和腿腳不適,拄著拐杖,從長白山到五指山,從亞洲到北美,國內行程達6萬多公里,海外行程3萬多公里,作報告數千場,不遺餘力不厭其煩地推介他那建造炎黃巨塑的創意和理念。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不懈的奔走遊説下,1991年5月10日,全國性的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成立,一些國家領導人到會祝賀。同年9月12日,炎黃巨塑舉行了奠基儀式。

  此時距王仁民的倡議已經過了4年之久。而在炎黃二帝巨塑籌建委員會成立之初,王仁民對炎黃二帝巨塑的修建很樂觀,認為用5年時間,就可以幹成這件事。

  資金困局:市場化運作融資1.2億元

  巨塑工程最大的困難來自於資金。沒有經費,何以言他?

  其實,王仁民的倡議發佈後,社會對此表現出很大的熱情。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帶頭義演5天,募集捐款10多萬元;美籍華人王素津從大洋彼岸寄來捐款;泰國華人馬岳炳捐10萬泰銖;香港的施展熊捐8.9萬元港幣……

  王仁民估算,建造炎黃巨塑工程,最少需要5000萬元,而多年來到各處“化緣”得到的還不足1000萬元。

  當時的王仁民給自己鼓勁。“樂山大佛搞了90年,龍門石窟搞了四百多年。對於這樣一個大的文化工程,我當時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我們搞搞又停停、停停又搞搞,有了錢我就幹一段,沒有錢我就先停下來。”他告訴記者。

  為籌集資金,王仁民想了很多辦法。1992年,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了河南炎黃文化經濟開發總公司,王仁民任董事長,並從省國際信託公司聘請了一位總經理,但是經營兩年未賺到錢。

  奠基3年後,1994年9月,炎黃二帝巨像基礎工程開工,把向陽山削掉16米,打鋼筋水泥樁等。至1995年年底,以山為體的巨像工程完成60%。

  不過,由於資金經常斷檔,工程隨後依然是建建停停。面對炎黃二帝巨塑停停建建的窘狀,王仁民和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作出決定,將炎黃二帝巨塑的興建任務移交給黃河風景名勝區。炎黃文化研究會只是社團,而黃河風景名勝區是經濟實體。王仁民開始意識到,這麼大的工程,僅靠捐資行不通,必須推向市場,無論是合資或者獨資都可以。

  2004年2月13日,炎黃二帝巨塑工程手續正式簽字移交。同年6月,停滯多年的炎黃巨塑工程正式復工。工程移交後不久,炎黃巨塑就被列入鄭州市重點建設項目。

  30萬,50萬,100萬……巨大的工程投入,沒有錢幾乎寸步難行。鄭州市政府給的貼息政策到位了,財政劃撥的資金到位了,一筆筆銀行貸款到位了,黃河風景名勝區全體職工集資的500萬元也到位了,可沒過多久就所剩無幾。

  炎黃巨塑主體工程,加上一系列附屬工程,僅一期下來至少需要投入1.2億元,更多的資金從哪來?

  這時候,香港豪德國際集團出現了,表示願意投資5000萬元參與項目建設。雙方很快簽訂了合作協議,香港公司的投資用來完成炎黃廣場、祭壇和附屬建築的建設。香港豪德集團的投資屬回報補償式投資,將從門票經營中抽取一些,同時還將廣場的經營開發權交給豪德集團經營30年。

  地球第一高雕塑

  王仁民介紹,以山體為炎黃二帝之身的巨塑,共106米高。這已超過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被當地媒體稱之為“地球第一高雕塑”。

  炎黃二帝巨塑依山而建,山體本身高55米,是二帝的身體,二帝頭胸部分高51米。王仁民説,這個比例符合審美的要求。巨塑面向黃河,距離京廣鐵路黃河大橋最近處只有400米。

  巨塑的設計師吳樹華這樣描述説:“二帝”眼長3米,鼻長8米,兩張臉加在一起有1000多平方米。巨塑用掉的混凝土為7000多立方米,還用掉鋼材1500多噸、花崗岩6000多立方米,相當於建造兩座12層高的樓房。巨塑工程主要包括炎帝、黃帝塑像及15萬平方米的炎黃廣場和炎黃紀念壇,其中炎黃紀念壇是廣場上的主要建築。壇兩側、廣場綠化帶中設計有兩座紀念館,即華僑歷史博物館和中華姓氏博物館。

  黃河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雒國棟表示,要把該景區打造成“萬里黃河第一景”。

  品牌價值不可估量

  王仁民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巨塑工程總共投入的資金已經達到1.2億。面對記者提出的能否儘快收回成本、以及將來如何維護的疑問,王仁民顯得很淡定。他樂觀地認為,隨著炎黃二帝巨塑建成,影響力增大,其品牌吸引力和價值不可估量。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門票收30元,保守計算,每天來1000個遊人,就是3萬元的收入,一年1000萬元,5年就是5000萬元。至於將來的維護費用,他認為“根本不在話下”。

  王仁民認為,炎黃文化與現實最為密切的是,在當前主要是與旅遊結合,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成為開發旅遊的基礎和名牌。炎黃文化最具優勢的是尋根旅遊。炎黃巨塑的落成,提升了景區的競爭力和品牌形象,拉長了尋根經濟的産業鏈條。

  然而,單一的人文景觀能否讓大批海內外華人回歸,尋根文化能否演變成實實在在的賬面收入?國內一家網站進行的網上調查顯示,32.1%的網民表示“一定會”去觀看炎黃巨塑,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而高達67.9%的網民表示“不會”,因為“國人已經沒有這個傳統了,海外華人也一樣”。

  昨日,總投資達1.2億元人民幣的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慶典,在鄭州市西北的黃河風景名勝區炎黃壇廣場舉行。此慶典也是“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三大主題活動之一。今日,河南省新鄭市將舉行拜祖大典,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其夫人參加慶典。本報記者將帶來連續報道。

  據了解,炎黃二帝塑像頭胸由鋼筋框架結構製成外殼,外殼採用花崗岩雕砌,其身部以山為體。左側炎帝像廣額淳樸、智慧慈祥,右側黃帝像威武剛強、氣宇軒昂。

編輯:羅煜明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