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文明 北京市西城區營造文明城區紀實

時間:2009-05-14 16:49   來源:光明日報

  輝煌的過去,燦爛的現在……作為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沃土,北京市西城區正在用她厚重的積澱、不竭的激情營造著文明城區的生活環境。

  文化資源孕育文明

  阜景文化街、皇城區、什剎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西四北一至八條四合院保護區等文化資源顯示

  度很高的“一街三區”,加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60處,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33處……搭建起古今西城的文化發展大格局。

  中國京劇院、全國總工會文工團、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鐵道文工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央音樂學院、總政歌劇團……一大批全國一流的文化藝術單位、研究機構、演出場館土生土長在西城。

  西城文化資源就這麼富饒,就這麼得天獨厚。

  西城區文化發展基本思路出臺後,與轄區文化單位對應的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也加快了發展步伐,健全區域文化服務功能成為全區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區、街、居三級文化中心、區文化館、圖書館、少年宮等重點公共文化設施的更新和基層文化載體的配套建設逐步完成。西城的文化網路正在連點成片,既方便了居民群眾參加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的需求,又營造了健康和諧的地區文明生活氛圍。

  2004年4月6日,中國文學館館長舒乙用“根”來形容西城在老舍等藝術家心目中的位置,他説,“將西城作為地域標誌,把一大批文化人‘圈’起來,讓無界的文化有了有界的家。”

  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集中在西城31.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構成了用之不竭的“西城文化、西城文明”。

  群眾文化哺育文明

  有了深厚的底蘊,加上合理的梳理、整合,西城構建起既能釋放古都文化潛能、又能包容現代文明的特色文化圈。在這個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圈子裏,富有時代氣息、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將“文化西城、文明西城”完整、立體、動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白雲觀迎春民俗廟會、什剎海文化旅遊節、西城之春藝術節……已有的文化品牌正在做大叫響;“月末大舞臺”、“西城演出季”……新生的系列活動一經推出便收到良好效果;西長安街的“紅墻”文化,月壇的“和”文化,金融街的“融”文化……正在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在西城這塊文化熱土上,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以節慶為龍頭,以品牌為亮點,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演出的文化繁榮局面。而這種專群結合、以專促群、全年不斷、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理念給西城百姓帶來了和諧、關愛以及歲歲年年的歡聲笑語。

  據統計,僅2004年,結合紀念建黨83週年和建國55週年,全區舉辦了區級、街道級、社區級群眾文化廣場活動450場,參加活動的群眾達35萬人次;“雙百”工程進一步向社區延伸,為廣大市民特別是4萬餘名困難群眾放映電影70場;100多個社區及駐區部隊,舉辦了合唱、戲曲、攝影、書畫等展覽、講座129次。

  如今,每到休息日,隨便走進一個社區,人們都會被居民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所吸引。秧歌隊、舞蹈隊、書畫社、詩社等群眾業餘文藝團體活躍在大街小巷,全區388支社區文化藝術團隊已經做到了月月有節目,常年不斷線。

  文化興區培育文明

  今年5月,伴隨著《北京西城文化新視野》的正式出版,“文化興區”戰略研究在區委、區政府主持下,歷經一年,圍繞《文化産業競爭力評價報告》等四個課題的調查研究順利完成,最終形成7萬餘字的研究成果。

  在文化興區戰略的帶動下,西城將要編纂《西城文化史》、《什剎海學》等系列叢書,編制西城自助遊、休閒遊、文化遊等旅遊手冊,出版西城文化地圖。《西城追憶》等刊物越辦越有活力,同時加大了對地區文化資源的推介、歷史知識的介紹,將地區隱性文化底蘊激活並展現出來,使已經沉澱的、逐漸消褪的歷史記憶逐步彰顯,豐富人們對西城的文化記憶,喚起人們對這方水土的深厚感情,延伸和放大西城情結,激發西城人的歸屬意識和自豪感。

  西城區委宣傳部部長傅華介紹説,“文化興區”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建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關係和諧、適宜人居的一流文明城區。(通訊員王鄴 記者杜弋鵬) (轉自《光明日報》2005年8月4日報道)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