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劇“唱響之旅”臺北揭幕———
本報自臺北報道 戲曲界流行這樣一種説法,最好的崑曲劇團在大陸,但是最好的崑曲觀眾在臺灣。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很多大陸的戲曲院團都對赴臺灣演出充滿了期待,而這裡也成為了除北京、上海、廣州之外的又一京劇大碼頭。但是連日來,正在臺北為2012年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文化周收官京劇演出預熱的北京京劇院,拜會了臺灣幾乎所有與京劇有關的院團及院校,發現兩岸的京劇生態竟然驚人的相似,且臺灣從某種意義上説還不如大陸樂觀:戲迷年齡是清一色的七十歲往上;因招不到學生,臺藝大戲劇系取消了京劇專業。
雖然已是多次赴臺演出,但此次北京京劇院是首次採取純商業模式進行運作,為了保證票房,本次赴臺的七大頭牌中的兩位——王蓉蓉、杜鎮傑在院長李恩傑的帶領下先期抵臺,為演出預熱。連日來的戲迷互動、高校講座、電臺連線為演出帶來了票房的翻倍增長,截止到昨天首演前,演出票已經所剩無幾。但是幾天來的走訪也讓藝術家看到了兩岸京劇人共同的責任與訴求。
3月3日,藝術家來到演出地臺北中山堂與戲迷互動,現場戲迷的熱情同他們的年齡一樣高,戲迷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操著京腔、山東、河北、江浙等地口音的老人家,談及臺灣京劇的現狀,80多歲的李正先生老淚縱橫,並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聽到這麼地道的傳統戲了。對此,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表示,“能夠看出臺灣觀眾對大陸京劇發展的關切,他們非常希望我們能把京劇傳承的責任承擔起來。近些年,臺灣以國光劇團為代表的團隊都在探索以先鋒的方式來吸引年輕人,這是一種策略,但也是無奈之舉。臺灣演員的總體數量和實力與大陸不可同日而語,行當的缺失導致很多傳統大戲他們演不了。”
幾天來,北京京劇院在走訪中還與臺灣的院團及院校達成了不少合作意向。今天,臺灣公認最好的劇院——臺北戲劇院的藝術總監將與院長李恩傑會面,商討今後幾年的演出事宜,今年的演出或許只是今後成規模、成體系演出的一個鋪墊。今年11月,劇院還將應臺灣戲曲專科學院之邀赴臺參加“兩岸京劇交流聯演”,屆時,北京京劇院將派主演與學院劇團和學生合作演出《白蛇傳》、《四郎探母》等劇。而與國光劇團聯手推出的有關兩岸劇團管理的論壇也已提上了日程。
■插圖/路虓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