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教育事業發展小史

時間:2009-05-11 14:59   來源:蘇州日報

 常有朋友問我,蘇州工業園區哪所學校最好?這個在一般地方很簡單的問題常常把我難倒:説實話,園區的學校很難説哪所是“最好”,優質、均衡、富有特色,這些高不可及的目標,在園區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所學校都成為了現實——借用奧巴馬的就職演説題目,“Yes, we can! ”,園區人做到了!


 

 

    再回首,每一所學校的成長,都是一個奇跡:


    1994年,園區開發之初,湖網密布的水鄉特點,使園區交通極為不便,幾乎村村都有小學辦班點,很多辦班點都是複式班,十幾個孩子,一兩個民辦教師再加一所破舊的老房就構成了一所學校。


    1996年6月,園區第一所也是蘇州市第一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新加坡國際學校成立,目前,該校已成為江蘇省內規模最大和最好的國際學校之一,擁有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學生,外籍教師達120名。


    1998年2月,園區管委會第一所直屬公辦幼兒園新城花園幼兒園創建。如今,區內近80%的幼兒園都已成為省、市優質幼兒園。


    1998年9月,中新合作區的第一所公辦學校新城花園小學成立,首開了從校長到工友全部通過招聘進入,並實行全員聘任制的先河。


    2000年9月,園區第一所九年制公立學校星海學校成立,2003年6月,該校首屆初中畢業生中考成績就名列全市第二,進入蘇州大市的中考“第一方陣”。


    2001年5月,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


    2003年底,博愛學校新校舍在園區落成,專門招收腦神經損傷患兒的博愛學校成為園區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2005年5月,區內第一所中專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建立,2008年7月,該校第一批學生畢業,當年就業率即達99%。


    2008年,園區斥資7億,打造全國首家軟體與服務外包職業學院。


    ……


    每一所學校的成長史,都是園區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這部教育小史可以用“高起點、高標準、高速度”概括。

 

    高起點源於高投入


    一年投入9個億辦教育


    2008年11月的一個秋日,陰雨綿綿。剛于9月迎來學校第一批學生的星灣學校裏,來自無錫碩放中學的六十多位老師漫步在星灣的校園,發出聲聲驚嘆:這裡的校園真美!


    是的,外地來訪者常會驚嘆于園區學校的建築藝術水準,每一所學校都像一座花園。當然,“花園”裏的硬體設施同樣在蘇州乃至全國都居於領先地位——投資億元、面積5萬平米的小學中學在這裡不足為奇,幾乎校校都有圖書館、實驗樓和多功能報告廳,班班都有電腦和投影儀。


    這樣高起點的硬體水準得益於園區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從1995年起,管委會就按“規劃先行”的理念,繪製了“發展現代教育”的宏偉藍圖。十多年來,園區區鎮兩級財政累計投入教育事業的資金達40多億元,平均每年投入教育的資金佔到區財政總支出的10%——達到與新加坡相同的水準。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園區教育經費投入超過了9億元,生均公用經費名列全市第一。


    在決定教育水準的關鍵——師資力量的引進和培養方面,園區更是不遺餘力、大筆投入:先後出臺了《中小學教師培養方案》、《蘇州工業園區優秀教師獎勵辦法》等政策,根據政策,各類名教師、名校長、特級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可享受每月600至1500元不等的特殊崗位津貼,及5萬至15萬元不等的一次性獎勵。園區的青年教師有各類在職教育、出國短訓、校際交流、區市基本功競賽和大練功大比武的機會,可以邊教邊學邊成長。園區還全面實施了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制度……有獎有罰、能上能下的靈活機制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激發了教師群體的工作激情和活力。2008年,園區共招聘、引進278名優秀教師,其中擁有碩士學位的佔比15%,目前,全區共有全國模範、優秀教師8名、特級教師13名、市名教師、名校長13名,大市級學科學術帶頭人57名。

 

    高平臺支撐高標準
    一年派出390名師生出國交流


“Jingle bell,  jingle bell……”新加花園幼兒園明亮的教室裏,一群剛剛三四歲的小朋友正奶聲奶氣,開心地跟著一位面帶笑容的外籍教師學唱英語歌。在園區,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們營造濃厚的雙語情境。“雙語教學”是園區學校的一大亮點,也使園區的教育事業彰顯出不同一般的國際化特色。


    2002年,園區就先於蘇州大市,開展每年一屆的雙語節。在雙語節上,園區師生開展各類英語作文、演講、表演競賽和教學研討,成為國際化園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園區已有17家學校與新加坡等國的近30家海外學校簽署了友好學校協議,定期開展師生互訪、修學研討等活動。 2008年,園區有390多師生出國訪問和培訓交流,並接待了640人次海外來訪師生團組。豐富頻繁的國際交流活動使園區教師始終保持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帶動教育水準在高平臺上前行。


    與此同時,園區鄉鎮教育水準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2004年春,園區實施“校際合作青藍工程”,讓每所鄉鎮學校都與開發區學校結成了“對子”,結對學校間廣泛開展各類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校際合作研究教學課題、同上公開課、師傅“傳幫帶”和徒弟挂職學習等方式,鄉鎮學校的水準急起直追。 2008年底,園區又在蘇州市首創“鄉鎮學校區級管理”,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分期分批將15所鄉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納入區級統一管理。


    目前,第一批4所鄉鎮學校已通過“達標升級”評估實現區級管理,將從今年起實現與中新區學校在辦學標準、教師薪酬待遇和管理模式上的統一。這一重大舉措將促使區內師資真正實現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使區內教育資源的配置更為均衡。當前,園區擇校比例已為蘇州全市最低,可以預見,“鄉鎮學校區級管理”全面實現後,擇校比還將進一步降低。


    高速度與高品質不矛盾


    用三年時間走過他校十多年的歷程


    2009年1月15日,園區教育工作總結大會上,教育局長丁立新笑容滿面地告訴大家:“省專家組對園區三中升四星的評估反饋非常積極,專家們説我們的各項指標都很優秀,唯一的劣勢是時間太短,因為我們發展的速度太快了! ”臺下數百教師聞言,都發出了會心的笑聲。


    的確,剛于2008年11月破格接受四星級高中論證、評估的園區三中,是一所格外年輕的學校:2004年9月它才招收第一屆學生,2007年第一屆學生畢業,就升為三星級高中,時隔一年,又有望跨入“四星”行列,這樣的速度,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這樣的奇跡,在園區又仿佛有點稀鬆平常。


    三中的兄弟學校——園區的工業技術學校辦學三年,就走過了同類學校十多年的歷程。 2008年12月,學校突破常規,接受了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四星級現場考察評估,使園區高中段教育有望全部挂上“四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常規狀態下,一所學校從建設到成名,至少要十幾二十年光陰。園區的學校,卻常常是“一年建校、三年成名”。品牌學校群體的不斷擴大,促進教育品質躍上了新臺階,尤其園區高考成績實現了重大跨越和大幅攀升。 2008年,園區本二達線率達46.8%,躋身全省先進行列。而中考成績則再次囊括了市區三個第一,領先優勢不斷放大。


    與此同時,素質教育在園區也是遠近聞名的亮點。很多家長想方設法,甚至不惜通過買房的方式,把孩子送到園區上學,“就是不想讓孩子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折磨! ”園區的“一校一品”工程,使各校凸現鮮明的特色。星海學校的科技教育、新城花園小學的書香校園、婁葑第二中心小學的莫愁新父母學校、唯亭實驗小學的書法教學等等,在蘇州和江蘇教育界都小有名氣;各校還組織開展並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僅去年一年,園區學生在省市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就達3638人次。園區的學校已成為每一位師生成長的家園。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