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園區走向世界的畫家(上)
時間:2009-05-11 13:51 來源:蘇州日報
江野,原名趙坤泉,1962年10月生於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現為中國社科院宗教藝術研究發展中心大阿羅漢書畫院副院長,北大資源美術學院教授。他與我同歲,且同飲一湖水(陽澄湖)長大,是數十年來的書朋畫友,我倆的關係至親至密。
初識江野,那時他名中無野字,還是一個胸挂60元一台的虎丘牌相機和肩背一個寫生畫夾的“野”小子,是父母眼中既乖又野,常不回家的“野”小子,他經常來我所在的學校。江野出生在一個兒女眾多的家庭,他排行老四,父母靠種田為生。從小他就想為父母減輕負擔而心生“野”念。那是改革開放前,他靠借來的60元錢買了臺虎丘牌相機,一邊讀書一邊走鄉串村為人拍照畫像,賺幾毛錢貼補家用,還自己負擔讀書和學畫費用。當時在鄉親鄰里眼中真是一個乖小子,也是一個“野”小子。
野歸野,乖歸乖,這畢竟對他來説都是閒話。最後他真是野出了名堂,考上了夢寐以求的蘇州工藝美術學校,成了村裏第一個走出農田的大學生。因此,他至今頗受眾鄉親的羨慕和尊重。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慢慢地在家鄉人眼前出了個“江野”,也慢慢地在家鄉人記憶中淡化了“趙坤泉”這個名字。如今80後的家鄉人只知道江野,不知道趙坤泉何許人也,而80前的眾鄉親呢,只曉得趙坤泉,不知道江野便是趙坤泉也。
江野骨子裏確實有股野氣。在與他的交往中了解到,他1985年從學校雕塑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縣屬大集體企業,就在大名鼎鼎的吳縣刺繡總廠擔任設計,那時這種工作是眾人羨慕、無憂無愁的崗位。但他就是不安分,不想把自己的一股野勁放在無憂無愁的環境中耗,不然他不會放棄那計劃經濟時代的優厚待遇,自尋煩惱,自找門路,自討苦吃的。兩年後,他孤身一人請辭闖進了黑乎乎的墨海大潮裏,走上了職業畫家之路。
江野第一次向我發出觀展邀請,正好是他離開學校後的第三年,那年他在蘇州群藝館舉辦第一次個人水墨畫展。古語雲:一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自此,江野的畫作和畫展一發而不可收。 1990年的端午節在蘇州博物館舉辦“江野鍾馗百圖展”,1992年走出國門,應日本佐原市市長鈴木全一先生邀請,赴日本舉辦中日建交二十週年書畫交流展。正當中國、新加坡在我們家鄉成立蘇州工業園區之時,江野于1995年6月應邀赴臺灣舉辦“江野水墨畫展”,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親臨畫展並題詞,國立藝術館館長張俊傑先生、中國藝術協會會長于百齡先生等亦同時蒞臨畫展並與之合影留念,當即引起了轟動。臺灣新桃源電視公司電視藝廊特別製作播放長達1個小時的水墨畫家江野的專訪。同年10月應臺灣國父紀念館之邀再次赴臺舉辦“江野中國畫展”並有臺灣翰林苑美術中心出版《江野水墨畫集》。 2002年應邀赴德國漢堡文化中心參加中國文化月活動。四度走出國門的畫展,給江野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從此一個濃眉大眼,圓頭大臉,長髮披肩的江野更給人一種看不夠、摸不透的感覺。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