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的三位“海歸派”校長
時間:2009-05-11 12:29 來源:光明日報
春夏之交的蘇州工業園區,一所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國際化學校——蘇州中學園區校,正在金雞湖東岸崛起。儘管是一所剛剛誕生的新校,但其國內外名校教育資源、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地球學習村”計劃等辦學特色,已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這一切,都源自三位有著不同海外教育背景的“海歸派”校長的推動。
人物一:張昕,管理學碩士,蘇州中學副校長、蘇州中學園區校校長。1986年調至蘇州中學任教;1989年被國家教育部委派至日本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兩年教育經營碩士學位課程,專攻PDS教育管理循環系統;2001年再赴神戶大學進行三個月短期訪問研究,課題是“教員評價”。2003年任蘇州中學園區校校長。
在擔任蘇州中學分管教學與國際交流工作副校長的十年中,張昕提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學校教育目標,鼓勵學生揚長避短錯位發展;創建了蘇州中學網上學校、學術委員會;取得了兩枚國際奧賽金牌、2003年江蘇省高考狀元的優秀成績。他關注“學生發展設計”、“學業實力分析”、“教師三維評價”和“創業能力培養”等課題。
2003年5月,張昕被教育局委派擔任蘇州中學園區校校長,面對一切從零開始的新校籌建工作,張昕思考了在日本留學、歐美訪問時與東西方教育專家的交流,結合東西方教育的長短處,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並以此來建設新學校。
人物二:莊曉燕,蘇州中學校長助理,蘇州中學園區校教學副校長,蘇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1990年起,先後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學院、美國紐約市皇后區江邦高中以及公立24小學教授中文和世界歷史。
莊曉燕高中就讀于蘇州中學,1982年大學畢業後又一直在蘇中擔任英語教學工作。
在莊曉燕兩年國外從教生涯中,令她最難忘的,是一位希臘教師曾問了她很多問題,如“中國人一直愁眉苦臉的,你怎麼笑得那幺燦爛”、“中國有電視機嗎”等。她感嘆道,外國對中國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十分重要。回國後,莊曉燕擔任了蘇中國際交流委員會主任,與美、日、澳等國近10所中學建立了姊妹學校關係,並成功引進了多位外國教育專家,2003年被國家外專局評為全國外專工作先進個人。同年開始介入園區校的籌建工作。
人物三:費建華,管理學碩士,蘇州中學園區校行政副校長,蘇州市最年輕的英語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2001年獲美國戰地救護團AFS項目資助,到美國紐約尼斯卡尤娜高中進行為期一年的選修課教學,2004年10月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校長領導能力培訓。
三位“海歸派”中,費建華最年輕,但不管是教學、班主任工作,還是行政管理工作,他都得到學生、家長和同事的高度評價。在美國的教學經歷,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他以敏銳的視角作了大量對比,如美國學校對小留學生和殘疾學生等弱勢群體的關愛、學生在生活上的獨立自主和創新能力等。
三位海歸派,懷著共同的教育理想,在繼承蘇州中學千年辦學傳統的基礎上,攜手共創蘇州中學園區校,並將與英國倫敦德威學院聯手,創辦中英合作的“蘇州德威聯合高中”、英方獨資的“蘇州德威國際學校”,形成“兩強聯手,三校互動”的辦學格局。園區校將以“培養包容多元文化、適應國際社會、熟練運用雙語的優秀人才”為培養目標,以“融合東西方文化,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為辦學理念。
走在即將竣工的校園內,張昕展望著未來:“將有3000名中國學生和300名中國老師、500名外籍學生和50名外籍教師,在一個校園裏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三校教師可跨校兼課、學生可跨校選修或同課活動,並共用教學場地和設施,共同組建學生社團、開展文體活動等,從而形成一個多國師生同校、多種語言交流、多樣文化碰撞的‘地球村’,這將對師生的語言能力、思維方式及文化素養等都會起到巨大的影響。”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