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的教育改革(下)

  時間:2005-12-05 13:05    來源:     
 
 
  在臺灣,如今上大學已不再是一種奢望。10多年前,臺灣高中畢業生上大學的比例還只有30%,而今天,這個數字已上升為70%。目前,臺灣島內有各類大學135所,大學生78萬人。隨著教改的實施,這個數字還會逐年上升。

  在臺灣學生眼中,位於新竹的“清華大學”同北京的清華大學一樣,是臺灣理工類的魁首;人文類要數臺灣大學;而政治大學則在法政類名氣最大。這些都是公立大學。私立大學也不乏優秀者,輔仁大學、中原大學也是許多中學生願意選擇的目標。為了鼓勵民間踴躍辦學,臺灣教育當局對私立大學也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只是在數額上要少於公立學校。據介紹,一般公立大學的補助金為每年經常費用的75%,而私立大學只有20%左右。

   隨著出生率的下降,臺灣目前初中生一屆只有29萬人,比以前將近40萬的人數少了10萬人左右,所以臺灣大學在數量上已趨於過剩。這從大學博覽會上激烈的競爭可見一斑。每年大考結束後,應考生填寫志願學校時,大學博覽會就會粉墨登場。會上,各大學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各出高招,以吸引學生注意。製作道具、表演節目已成為“小兒科”,有的大學推出心理諮詢,表現自己所學有所用;有的大學推出科技遊戲,請考生或家長共同參與,展示自己的科技水準。更離譜的是各種名目的促銷,如考上某校,可獲手機獎勵或獎金多少元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已經有人預言,要不了幾年,臺灣會有一批大學因無生可招而關門。甚至有人建議,如果兩岸關係發展了,大陸學生能到臺灣來讀大學,不失為解決大學生員匱乏的一個辦法。

  2002年是臺灣大學開始多元化招生的第一年。所謂多元化入學,就是將以前一次定終身的聯考改為三種錄取方式:申請入學、推薦甄選、分發考試。其中第一種是指學生自己向大學直接提出申請,第二種是指學校向大學推薦,第三種是通過考試成績進行分發。前兩類主要適合一些有特長的學生,大約佔總生源比例的30%左右;後一類佔70%。不過分發入學還按照各大學各科系要求考試的科目不同,分成甲、乙、丙三案,如:丙案為5科全部考試,與以前的聯考差不多。

  雖然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教育改革新方案,首屆學生從上高中一年級起就開始接受多元化入學的理念,但真正實施後,還是出現了諸多問題。從目前的反應來看,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程式過於複雜。不只是在選擇類別上的複雜,更在於因甲、乙兩案幾乎每個學校的每一個科系都有自己願意看重的科目,如可能某係只要求英語成績,而另外一個係要求英語、數學成績,導致變數太多,給學生預測自己在整個序列中的位置造成了麻煩。2002年就出現考分很高的學生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而成績一般的學生因為報考恰當,反而上了好學校。二是考生對公平性産生懷疑。因為申請入學、推薦甄選給了中學和大學相當大的自主性,舉例説,熟人推薦來的學生自然要禮讓三分。所以今年在經歷了一次多元化入學後,許多家長和考生開始呼籲恢復以前的聯考。民意調查顯示,持這種意見的比例還不少,大約在六成以上,理由是省錢且公平。不僅包括家長,即將應考的高三年級學生也有同感。

  但是,恢復聯考的可能性已經被當局否定。從媒體的評論看,大多數人認為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好的,去除以前聯考一考定終身的做法,有助於減輕學生的壓力;且通過甄選,使一些偏才學生也可以有升學的機會。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教改在操作層面上過於冒進,沒有經過檢驗就開始推行,使家長和學生都深感不適。

  據臺灣教育部門近日透露,因為有規定,改革性政策的實施至少要提前一年宣佈,2003年的多元化入學只能做一些細節上的簡化,現在只能寄望于2004年再進一步簡化步驟,以及採取必要的監督措施,確保考試過程的公平。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有效的改革措施出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連偉 孫立極)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