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現“四區兩帶”精品旅遊格局
從1984年第一批日本客人進入雷山郎德開始,黔東南州就拉開了以鄉村旅遊為核心的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序幕。
多年來,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大旗,以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遊目的地”為目標,黔東南州以彩(民族文化旅遊)帶綠(自然生態旅遊)、以彩帶紅(紅色旅遊),形成了在市場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千戶苗寨西江、歷史名城鎮遠、槍手部落嵿沙、千年侗鄉肇興等係列文化體驗和度假產品。旅遊業發展勢頭愈加強勁,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大幅上升,據統計,去年黔東南國內旅遊人數達1500萬人次以上,入境旅遊人數達10萬人次以上,同比分別增長7.09%和14.68%;國內旅遊總收入達110億元,入境旅遊收入達2402.6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15.16%。
通過著力實施“精品戰略”工程,“四區兩帶”的精品旅遊格局開始浮現,即以西江為代表的環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旅遊區,以肇興為代表的侗族原生態文化旅遊區,以鎮遠古城、蝃舞陽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旅遊區,以凱里、下司為核心的凱麻休閒度假和戶外運動旅遊區,以古遺跡、古村落保護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帶和以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為核心貫穿12個縣市的紅色旅遊帶。
“產品”向“商品”躍進
“工匠們生產加工出來的銀飾工藝品、刺繡等以前只能叫產品,基本屬于自產自銷。”據黔東南州旅遊局副局長張遠卿介紹,隨著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走向國內外市場,過去主要用于群眾自己佩戴的銀飾、刺繡等產品走向市場成為了旅遊商品。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黔東南州已發展起旅遊商品生產企業821家,旅遊商品市場逐年興旺。根據由張遠卿領頭的調查團隊對雷山、西江、臺江施洞、凱里等地56家上規模、穩定的銀飾加工單位連續三年的追蹤調查顯示,2009年,56家銀飾加工單位的銀子消耗量為26噸,到2010年,這一數據已上升到了48噸。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黔東南從事銀飾、刺繡等工藝品買賣的人已走向了全國,在雲南麗江、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都活躍著黔東南人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在雲南麗江,固定從事銀飾、刺繡買賣的黔東南人就達到120多人。
目前,在黔東南州境內,旅遊商品定點購物商場已達到31家,銀飾種類由過去的12種,發展到了126種,並開始與刺繡組合,形成新的旅遊商品。
“觀光遊”轉型“體驗度假遊”
“過路景點”、“跑馬觀花式旅遊”,在黔東南州旅遊發展道路上,留不住客是制約其旅遊大發展的一大軟肋。
為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真正將黔東南打造成“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遊目的地”,黔東南州大抓以交通為主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了重點景區二級公路建設、1000公里旅遊環線公路建設。並正著手實施蝃舞陽河全線通航(遊)工程和仰阿莎湖的通航工程,黎平機場飛行航線拓展計劃,黃平機場建設等項目,將逐步形成陸空為主、航運為輔、四通八達、進出便捷的旅遊交通網絡,“旅長遊短”的狀況將得到明顯改善。
在改善接待條件方面,目前,黔東南州共擁有4萬多個接待床位,其中具有一定接待規模的賓館酒店198家(其中星級旅遊飯店38家),床位13520個。根據規劃,未來5年內,黔東南州接待床位將增至10萬個,其中星級的要佔30%。
與此同時,黔東南州開發了一批特色旅遊產品,包括以“鄉村旅遊”為代表的民族生態遊產品、文化旅遊和觀光體驗旅遊產品、“溫泉”產品、“漂流”產品等,基本實現了集觀光旅遊、休閒旅遊和康體旅遊為一體的旅遊產品體係。
根據黔東南州旅遊數據調查顯示,2010年遊客在黔東南州平均停留的天次為1.7天,旅遊類型已從2008年、2009年的文化觀光、自然觀光遊向文化體驗遊、休閒度假遊和康體旅遊轉變。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黔東南州將突出實施“三大戰略”,其中之一便是旅遊活州戰略。從今年起,黔東南將圍繞實施旅遊活州戰略,集中力量打造核心景區,全面推動鄉村旅遊帶建設,加強旅遊商品體係建設,加快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全面發展各類服務業,到2015年,力促黔東南的旅遊人次達到3000萬人次以上,力爭達到4000萬人次,旅遊收入力爭實現400億元。
圖為到黔東南旅遊的外國遊客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