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齋月和開齋節

時間:2010-07-15 23:05   來源:中國回族網

  回族的齋月和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都是以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曆法計算的,也叫伊斯蘭教歷。“希吉來”,係阿拉伯語,意為“遷徙”,指穆罕默德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後來穆斯林為紀念這件事,定“希吉來”為伊斯蘭教歷紀元。紀元從西元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即穆罕默德人麥地那的第二天開始。開始的日子為元年元旦。

  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十二個月,單月三十天,雙月二十九天,平年三百五十四天,閏年三百五十五天,三十年中共有十一個閏年,不置閏月,與西曆每年相差十一天,平均每三十二點六年比西曆多出一年。 伊斯蘭教歷分太陰年和太陽年兩種。現在回族穆斯林多乙太陰年計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回族群眾習慣稱它為“賴買丹月”。由於回曆是純陰曆,所以開齋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相傳,在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四十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胡達(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回族穆斯林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

  又傳説,穆罕默德經常與敵作戰,每日黎明前,稍進飲食,就出去打仗,直到日落西山,紅霞散盡,才回家就餐。為此穆斯林每年封齋一個月來紀念他。 其實,齋戒也是伊斯蘭教規定的每個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功”之一。《古蘭經》黃牛章一百八十三節中述及:“信道的人們啁!齋戒已成為你們的定制,猶如它曾為前人的定制一樣,以便你們敬畏。” 由於這些傳説和規定,形成了回族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的習慣。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由新月的出現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族穆斯林一個個從屋子裏出來,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爬到墻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或渠壩上,兩眼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到月牙兒就人齋。 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訇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人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天氣,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群眾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但是,由於回族穆斯林所屬教派不同,門宦不同,加之回族穆斯林又分散在全國各地,入齋的時間不完全都是這樣。有的地方的回族穆斯林主張自己親自看見月牙兒才行,別人報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張提前人齋。還有一些地方,他們不看新月,即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論入齋和開齋的時間一樣不一樣,封齋都要夠一個月,這是一致的。

  人了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十周歲以上的回族穆斯林,要求都要封齋,也叫祀齋或閉齋。理智不清的、小孩兒品弱有病的以及婦女在月經和産期都不封齋。 在人齋的當晚三點左右,各清真寺(點)的寺師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樓(宣禮塔)上,敲鐘或打梆子。有的寺師傅不辭勞苦,走街串巷,挨門逐戶,催醒入睡的人趕忙起來,洗手,洗臉,嗽口,做封齋飯。 這一個月,回族穆斯林得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麵、羊肉、油茶(用羊油、羊肉和麵粉炒的一種食物,俗稱肉面子或茶面子)、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飲食。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破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不許在齋戒期間,大量過分地漱口,嗆鼻子,更不許口噙水果糖之類的食物。平時抽煙的人在齋月裏也要堅決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嘗,但不能咽到肚子裏。若有人為了滋補、壯陽、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或在齋戒期間行房事、遺精(夢遺除外)等都算破齋,這一天齋也就無效了。 據説,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饑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洗小凈,即洗手、凈下身、洗小胳膊、洗臉、漱口、嗆鼻子、抹頭、洗腳。然後換上清潔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裏開齋的鐘聲或梆子聲後,在寺上和在家的,都開始吃“開齋飯”了。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點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爾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族穆斯林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饑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椰棗,所以回族穆斯林現在養成了這種習慣。

  齋月的每天晚上,都有許多回族穆斯林端著自己家裏的油炸馓子、油香或烙餅(回族稱這種餅子為烙油香)、稀飯、瓜果等,送到清真寺裏,讓開齋的每人吃到一份兒。吃不完的可以帶回家中,這一月,齋戒的人可以品嘗到“百家飯”。不封齋的小孩,每天傍晚,也都一群群地擁向清真寺,得油香,湊熱鬧,分享開齋後的歡樂。

  只要開齋後,你到回族穆斯林家中,就發現家家戶戶都大吃大喝,歡歡笑笑,一定會羨慕他們吃得那樣香,笑得那樣甜!親友鄰居有時還互相邀請,來家做客,猶如久別重逢的朋友,顯得那樣熱情。即使對要飯的和過路的陌生人,主人也會端出熱乎乎、香噴噴的飯菜,讓你放開肚皮吃飽。這主要是他們在封齋中,體驗到了饑餓的痛苦,所以才這樣對待客人和要飯的窮人。

  以上這些,只是回族穆斯林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不只是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裏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欲。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動。如果只禁飲食,挨饑餓,而兩面三刀,惡語傷人,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到齋月二十七,回族群眾很重視“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群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伯勒依來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裏讓大夥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裏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讚聖、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綵,鳴放鞭炮,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在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土爾”錢,即交納課稅。錢或交到清真寺上,或施捨給真正的貧窮穆斯林。每口人一般交現金三至五角,多者不限,沒錢的可以不交。如果不交現金,也可以用小麥等糧食作物頂替,按照當地糧食 價格折合現金。

  回族群眾認為,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土爾”錢,好像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認為是白封了一個月齋。因此,回族群眾一般都願意履行這種義務。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費土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就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小爾德”,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稱它是“過年”,對開齋節在各地儘管稱謂不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規模盛大、禮義隆重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群眾過春節,藏族人民過藏年。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一個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穆斯林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淨淨,頭髮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裏也都打掃得千乾淨凈,有的地方還專門佈置一番,懸挂“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綵燈,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鐘聲為準)、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族穆斯林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乾淨的場地。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會禮要隆重得多,即使颳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會禮中,你放眼望去,真是一片銀河!白帽帽白得耀人眼哩。中國著名新聞記者范長江一九三五年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中,就記下了這個隆重莊嚴的場面廣…這一回卻詳細地看了一個回族群眾過年。這個年,給人的印象大可注意。 這個大典的舉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左右,西寧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後齊集在馬步芳平日練兵的校場。我看不到有一個人在指揮他們,而他們老老少少卻自動向西方坐成很整齊的行列。一種莊嚴的偉大形象,透人每個參觀者之心中。此時北風勁烈,記者重裘無溫,而席地而坐之整萬回民,沒有絲毫浮動氣象,不能不謂為難能可貴。這個大典表現了幾種非常大的意義。第一,回族內部的團結太好了。這成萬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動的組合成功,而所有禮拜及大典中各種活動,沒有不萬眾一心,動作一致的,那天天氣如此之冷,因為搬運播音機差不多耽誤了二小時以上,旁觀的人許多已經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卻沒有一個半途而逃。 范長江只記述了會禮中的情況。我們知道,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致“色倆目”,以示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遊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穆斯林家家戶戶炸馓子、油香、錁錁、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民對肉孜節非常重視,他們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在節日前要理髮,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會禮後,除掃墓、誦經外,全家吃“粉湯”。最後成群結伴,互拜節日。

  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在過去也是如此,一九四八年《西北通訊》第二卷第八期雲:寧夏回族穆斯林齋月期滿家家戶戶炸馓子,撈油香,各式各樣的炸錁,無不俱全。赤貧者,只撈油香而已! 在節日裏,除了鄰居朋友相互拜節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拜節的時間要早。回族當中流傳一句俗語,叫做初一、初二拜節,初三、初四拜鱉。如果拜節遲了,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穆斯林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穆斯林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如遼寧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裏喜歡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倉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裏喜歡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裏喜歡摔跤、掰手腕、擰指頭、打撲克;城市裏一些回民喜歡遊公園等等。

  中國共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開齋節,回族群眾休假一天。黨和政府的領導人還帶上禮品到清真寺裏慰問,並和回族群眾一起參加慶祝活動。商業部門在節日裏給回族群眾增供麵粉、食油、牛羊肉,做各種清真糕點等,給節日增添了不少光彩。回族群眾喜氣洋洋,非常感激。

編輯:陳佳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