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10月15日,又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輝煌之日,第一位中國宇航員乘坐中國自己研製的宇宙飛船,衝出地球,遨遊太空。幾千年來中國人關於“騰空”、“奔月”的夢想開始實現。
天宇中這顆璀璨的新星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了不起的中國人再次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
2003年10月17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將一面隨“神五”一道遨遊太空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旗鄭重地交付給北京奧組委。為北京的科技奧運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的確,這面五環旗非比尋常,它是中國科技興國的見證,也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見證,更是中國承諾2008年科技奧運的最好見證。
人們在關注這一偉大壯舉的時候,往往把目光投向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其實,載人飛行真正的指揮中心是在首都北京。
在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小山村旁,巍然屹立著中國載人航太飛船的神經中樞——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
無論是西北大漠上的導彈試驗,還是西南航太城發射衛星;無論是火箭在太平洋濺落,還是宇宙飛船在太空遨遊,指揮決策者都是在這裡通過現代化的指揮監控顯示系統,了解和掌握任務實施過程中的狀態和各個細節,及時作出決策,果斷採取措施,下達一系列指揮控制命令的。
正是這些指令化作一根根看不見的‘線’,牽引著中國首位航太員順利完成首次太空遨遊。飛船升空後,僅前270秒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控制,其餘時間的一舉一動都將由北京方面進行指揮控制,如果飛船在太空中出現任何意外和問題,也只有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能夠採取應急技術手段去補救和解決,因此每次“神舟”飛船發射升空後,最為繁忙的就是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
10月15日這天,神舟五號將由這裡指揮升空,航太城裏的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自信和自豪的神情,往常嚴肅的大院今天喜氣洋洋。進入指控中心大樓,在寬敞明亮的走廊裏,橫臥著一個神舟飛船的倣真模裂,通體為藍色,銀白色的太陽能帆板完全張開,就像在疾風中翱翔的翅膀,船體上還有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據工作人員介紹,升空的神舟五號體積是這個神舟飛船模型的三倍。指控中心分為上下兩層,底層是現場指揮和飛船測控平臺以及四塊面積為48平方米的巨型液晶光閥門大螢幕。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發射前的那一刻……
螢幕上顯示著從我國西北大漠載人航太發射場傳來的壯觀畫面:高大的發射塔架擁抱著乳白色的巨型運載火箭,火箭上端就是中國的航太新生代——神州五號。此時,大螢幕標示著不斷變化的北京時間、任務時間和飛行時間,幾百台終端機上,不斷閃爍跳躍著各種飛行理論參數,而指控大廳也傳來全國各個檢測點洪亮準確的報告聲,發射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6時12分,中國第—位航太員楊利偉出現在大螢幕的左端。
6時15分,楊利偉向人們招手致意後進入機艙就位。他顯得很輕鬆,整理了一下衣服和眼前的文件後之就半躺在艙裏。
6時2()分,距火箭點火發射還有2小時40分鐘,北京航太指控中心傳來了楊利偉清晰的調度話音:北京,神舟五號報告,你聽我聲音怎樣?完畢!北京航太指控中心回答:神舟五號,我是北京,我聽你聲音很好!
8時40分,螢幕上再次出現航太員的身影,他住整理著自己身邊的物體,看上去他依舊表情平靜。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位航太員是遼寧人,他的妻子和孩子已經被接到了指控中心,他的家人也可以通過螢幕清晰地看到他此時此刻的情形。
8時45分,地面指揮人員與航太員再次溝通了調度話音,明確告訴航太員飛船將在9時發射。
距離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中心氣氛也愈發的緊張。10分鐘準備,9分鐘準備……
飛船發射進入了緊張的倒計時。
8時59分,最後一分鐘讀秒開始,指控大廳裏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螢幕上,人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上。航太員依舊靜靜地半躺住那裏,戴著手套的兩隻手緊緊的抓著一根白色的操縱桿。
50秒,4()秒……
人們看到航太員的手動了動,他抬起手扶了扶頭上的眼罩,又平靜如常。
10,9,8,7,6……
揚聲器裏傳來了最後的讀秒聲。“點火,起飛”,螢幕上顯示出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然後拔地而起,至上蒼穹。
指控大廳裏各測控站傳來洪亮準確的數據報告,此起彼伏。數百台電腦終端前跳動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參試人員緊盯著螢幕,大廳裏的緊張氣氛絲毫沒有減輕。
9時02分,地面指揮人員發出指令,整流罩分離,螢幕上火箭拖著飛船、在迅速升空的同時,散落了一些白色的物體,猶如天女散花。
9時09分,大廳裏突然響起—陣響亮的掌聲,長江1號發現目標,飛船運作正常.飛船在沿著預定軌道繼續前行,它的各種數據不斷傳到地面監測站。
中國人第一次實現了飛天的夢想!
在圍繞地球飛行14圈之後,航太員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那是一個同樣燦爛的黎明。爾後,他乘專機回到北京,回到航太城。
16日6時23分,當我國首位航太員楊利偉走出“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時,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以自己非凡的實力和出色的表現向世界表明: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中國人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一流水準的載人航太指揮控制中心,它就在北京。
北京的航太科研機構很多,其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格外引人注目。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研究中心,隸屬於中國航空航太工業部。院址在北京海澱區白石橋路。1968年2月創建。負責航太器的設計、製造和試驗;空間技術的推廣應用;參與制定國家航太事業發展規劃,以及空間領域對外技術交流和合作。首任院長是錢學森。下屬若干個研究所和工廠。專業範圍包括航太器系統、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軌道控制、航太器和地面系統的電子設備、遙測、遙控和跟蹤、航太通信、航太遙感、資訊處理和應用、航太器返回、航太器試驗技術和製造技術等。各研究所和工廠配備有適應航太産品高可靠、高精度、長壽命特點的研究、設計、製造和試驗的設備。全院有工程技術人員5000多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近2000人,中級技術人員約2500人。著名空間技術專家有楊嘉墀、王希季、屠善澄、閔桂榮、戚發軔、張國富、陳道明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于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截止1990年9月,共發射成功2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包括科學和技術試驗衛星、返回式遙感衛星、返回式試驗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等。中國是世界上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之一,至今保持百分之百的回收成功率。在返回式試驗衛星上為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以及法國、聯邦德國進行了微重力搭載試驗。20多年來,全院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及科技進步獎等近2000項。
浩瀚的星河,引起人們多少美妙的遐思;一閃即逝的星光,留給人們多少由衷的感嘆。古觀象臺,記錄著中華民族祖先對太空的頑強探索,而西直門外的天文館,又培養了多少立志揭開宇宙秘密的天文愛好者
北京天文館位於北京動物園對面。1957年建成。由天象廳、展覽廳、講演廳、天文臺和色球臺等組成。天象廳又叫星空放映室,屋頂呈半球形,直徑23.5米,設有60個座位。中心部位裝有天象儀,開館初期,使用的是東德製造的天象儀,1967年更換為中國製造的天象儀。能模擬自然星空景象放映西洋星座的圖像和中國古代星的圖
象。還能放映罕見的天象,如火流星、流星雨、大彗星、極光等。天象廳西南有一座小型天文臺,臺內有一台口徑13釐米、焦距1.95米的折射望遠鏡,觀眾可以通過它觀察到太陽、月亮上清晰的放射狀條紋、木星的大紅斑、土星的光環、金星的盈虧等。天文臺東南有一座色球臺,圓頂直徑6.2米,裝設色球望遠鏡。通過色球望遠鏡能觀察到太陽圓面周圍噴出的巨大火焰流。
已經接待了1500多萬觀眾的北京天文館,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這裡接受了科普教育,認識了地球以外的太空空間。不久前,北京天文館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一座具有新世紀氣派的天文館將亮相京城。
目前,投資2.4億元的北京天文館新館建設已近尾聲,預計將於年底竣工。新館在西外大街老天文館的東南側,佔地兩萬多平方米,高度約30米,由地下兩層和地上五層組成。這是一座頗具時尚又有些另類的建築,入口的設計尤為特別,玻璃鋼的拱形門廊像漩渦般向內彎曲,仿佛正受到巨大引力而變形;透過北面臨街30米高的玻璃幕墻,隱約可見在灰色大樓內部一些由下而上彎曲的管形結構,力圖在新館中表現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時空彎曲的概念。建成後的新北京天文館將成為北京一個標誌性建築,成為一道新的景觀。
新館設施包括數字宇宙劇場、立體動感影院、太陽天文臺、大眾天文臺、展覽廳等,它將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新館大樓的頂部設計有兩座圓頂大眾天文臺,一座安放一架口徑為400毫米折反射天文望遠鏡,用於夜間天文觀測。通過它可以觀測月亮、行星、彗星、恒星、星雲星團和雙星等。另一座安放一架太陽真空望遠鏡,用於白天觀測太陽。在兩座天文臺之間,是一個“星光露天觀測劇場”,每到流星雨之類的重大天象活動,天文館將在上面為市民舉辦各種活動。在宇宙劇場模擬的三維太空環境,觀眾坐在劇場裏,仿佛坐在宇宙飛船上,在太陽、地球、星星之間穿梭。通過太陽真空望遠鏡,人們可一窺平時光芒耀眼的太陽的“真實面目”,而在3D天文影院,人們還可體會身處太空的真實感受。數字化太空劇場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字化天文館設備。在圓形的球幕劇場裏呈現出互動式的三維星空和彩色畫面,使觀眾置身於一個虛擬的環境裏,沉浸在栩栩如生的太空世界中。利用坐椅上的控制鍵,觀眾還可直接參與節目的演出,進入實時的虛擬旅行,進行一番獨特的體驗。屆時,太空劇場還可以接入網際網路,實現全球資源共用。
在立體動感天文演示劇場,觀眾可以坐進影院中的6個飛船,飛船中的動感坐椅可以産生上下升降(自由落體)、左右搖擺、左右旋轉(急轉彎)、前後(向銀幕方,如急剎車或加速)、自轉(如汽車打滑原地旋轉)、上下旋轉(如過山車向上爬行)等運動,仿佛在太空中穿梭。該設備與美國好萊塢環球影城中“回到未來”中的“車”類似,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動感電影設備。它配合精彩的影片和富有感染力的音響,會産生身臨其境的乘坐宇宙飛船的驚險刺激的感覺。
太陽天文臺中引進的國內第一架口徑達300毫米的太陽真空望遠鏡,專門用於觀測和展示太陽大氣中光球層、色球層的物理特徵及活動現象,觀測和展示太陽光譜。它將太陽的像通過特殊的通道傳輸到展廳,每天直播太陽現場“演出”,觀眾將可以看到太陽黑子、光斑、耀斑等太陽的每一點細小變化,親.眼見識太陽風暴的爆發。觀眾通過對這I些特徵和現象的觀察,有助於全面深刻地認識太陽。
大眾天文臺安裝了一架400毫米折反射天文望遠鏡,主要用於夜間天體的目視、照相、電視顯示、CCD及其他接收器(分光儀、濾光器)的觀測。可以觀測月亮、行星、彗星、恒星、星雲星團和雙星等。
通過對上述天體的觀測,並輔以實驗教學活動,有助於提高觀眾和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對宇宙自然現象的直觀了解和認識水準。
一年之後的新天文臺將給天文愛好者帶來無限驚喜,老百姓就可以走進這座造型別致的新館,做虛擬太空旅行,借助新的設備和儀器探索太空的奧秘。
中國插上了科學的翅膀,太空將不再遙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