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天”是最了不得的。獨霸天下的皇帝號稱“天子”,萬里江山號稱“天下”,美好姻緣稱為“天作之合”,人過五十叫做“知天命”,就連遇到大喜大悲大怒大驚大冤大屈時,也會喊一聲“老天爺”!“天地君親師”,天是排在第一位的,至高無上。 人們對“天”敬畏有加,就需要恭敬,就需要祭拜,就有了天壇。雖説北京城裏天、地、日、月、社稷、先農等各壇齊備,但規模最大、形象最美、在諸多祭廟中目前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只有天壇。 天壇是圜丘壇、祈谷壇的合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祈禱豐年)和祈雨的場所。天壇創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祭地的地壇(亦稱方澤壇)後,天壇專用於祭天,改稱現在的名字;1918年辟為公園;1949年後,多次進行修葺和綠化,天壇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天壇位於北京南城。出崇文門南行,過磁器口、紅橋,便可見天壇那獨具風采的壇墻。壇墻往西到天橋南大街折向南到永定門內大街轉向東側,到與天壇東路交匯處望北拐再到紅橋,組成天壇“回”字形的包圍結構。説是“回”字形,是因為天壇有兩重圍墻,週邊墻北面為半圓形,南面為方形,表示“天圓地方”,這種北圓南方的圍墻稱天地墻。明代,天壇內外兩重圍墻全部用土坯製成,時稱天壇土城。墻是一座殿脊走廊式的土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土城改為磚壇墻。下部包砌三層城磚,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外壇墻改為兩面探出殿式,房檐為平房式。現外壇墻周長6553米,南北墻距1657米,東西墻距1703米,墻內總面積約273萬平方米。外壇墻的東南北三面原無門,只在西面有兩座大門,北側為祈谷壇門,南側為圜丘壇門;1949年後增辟東門和北門,南門為拆除外壇南墻後暴露出來的內壇南門。內壇墻周長4152米,高3.53米,南北墻距1283米,東西墻距1025米,墻內總面積約130萬平方米,東西墻之間連接一道橫貫東西的隔墻,將內壇墻裏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的東南西3面辟泰元門、昭亨門和廣利門,北面為成貞門,位於隔墻中段呈半圓向北凸出部位的正中,其西還有3間方形大門。這部分內主要有圜丘壇、皇穹宇、回音壁、三音石等建築景點。三面辟東天門、西天門和北天門。這部分內主要有祈谷壇、祈年殿、長廊等建築景點。此外,在內、外壇墻之間,還有丹陛橋、齋宮、神樂署、九龍柏等建造景點。 如今的天壇以北門為正門,它的對面便是有名的金魚池,也就是老北京的龍須溝,提金魚池還不如提龍須溝有名,因為老舍先生的一齣話劇,使龍須溝聞名海內外。其實,北京的遊人大都走東門和西門。東門正對體育館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國家體育訓練中心、體育報社、北京棋院等都集中於此,體育特色商店更是星羅棋佈,儼然是京城的體育中心。西門外則是最能代表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天橋,以動植物為主要展覽資源的自然博物館、以演出芭蕾舞為主的天橋劇場、以神經外科著名的天壇醫院都分佈在天壇西側。南邊相對要安靜一些,以先農壇最為引人矚目,北京市體育局就在這裡辦公,先農壇體育場也是常常能勾起老北京人那一縷情思的地方。 原先,天罈罈墻的大部分是看不到的,基本都淹沒在民居和做小買賣的商肆之中。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申奧成功以後,政府下決心要恢復天壇原貌,重現古壇雄姿,最難的就是清理壇墻外的雜亂建築。但事在人為,一旦人文奧運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上下一心,排除了萬難。如今,灰色的壇墻修舊如舊,把個古老的祭壇襯托得那麼高遠、那麼雅致。 圜丘壇, 亦稱圜丘、圜丘臺、祭天臺、拜天臺,是天壇內的主要建築和皇帝祭天的場所。位於內壇墻內南半部中央,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倣南京圜丘臺的規格,為藍色琉璃磚臺;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時,將壇面、欄板、欄柱換成北京房山特産的艾葉青石。這種石石質潤滑、細膩、硬而耐久。壇為圓形,高5.33米,共3層,每層四面出階各9級。上層壇面直徑為30米,中層50米,下層70米。上層壇面中央是一塊圓形中心石板,稱太極石,或中心石、天心石。環繞太極石墁嵌9塊扇面形石板為第一層第一重,第二重則在此數上遞增9塊墁嵌石板18塊,至第九重墁嵌81塊,第一層壇面共墁石板405塊。中層壇面從90塊石板起為第二層第一重,至第九重162塊止共墁石板1134塊。下層壇面的第九重是243塊。壇面周圍由石欄環繞,石欄上嵌雕刻花紋的石板,上層為72塊,中層為108塊,下層為180塊,三層壇面的欄板總數為360塊。圜丘壇的設計和建造,既符合幾何原理,又合乎古代“天數”,壇面、臺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均為9和9的倍數;古代稱奇數為陽數,亦稱天數,代表天,9是最大“天數”;圜丘壇專用祭天,故只用“天數”,不摻雜“地數”。“億兆景從”是圜丘壇上的科學古跡。人站在上層支面太極石上輕聲呼喚一聲,便會聽到從四面八方傳來的回聲,因為太極石位於天壇南部的中心,聲波被四外建築物阻擋後回傳。圜丘壇週邊有兩重藍色琉璃瓦矮墻,稱隨墻,隨墻四面各有四柱三門白石欞星門一座。內隨為圓形,外隨為方形。墻內圜丘壇東面,有神廚、神庫、三庫、宰牲亭等,用以存放祭器、樂器和備制祭品。圜丘壇東南面有一座用綠色琉璃磚砌的燔爐,是祭祀時燒松柏木和送燎時燒祝板(祭文)、祝帛(藍色綢幅)之處。旁邊有瘞坎一座用以埋牛尾、牛毛等。壇周還有鐵燎爐12個,位於燔爐前一排8座、壇東西面隨墻門內左右各列1座。是祭祀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望燈臺位於壇西南面,臺上豎長桿稱望燈桿,高懸大燈籠稱望燈,因祭天都在黎明前舉行,此燈用以照明。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北面,是收藏神牌之處。明嘉靖九年(1530)建,初名泰神殿,後改現名。原是一座重檐圓頂殿堂,清乾隆八年(1743)改建成單檐圓形亭子式殿堂。殿高19.2米,徑15.6米,單檐藍琉璃筒瓦,攢尖頂,鎏金寶頂,漢白玉石臺基,周圍有石護欄,東西南三面各有臺階14級。殿內天花為貼金龍鳳,8根金柱上貼金纏枝蓮,殿正中置漢白玉雕花石座,座上龕內供“皇天上帝”神牌,牌上刻金色滿漢文字,其左右前方各有:4個方石臺,置清代8個祖先神牌。殿兩側各有配殿5間,內供清代各帝王及各配神木牌。 天壇最奇的是回音壁,亦稱傳聲墻。為皇穹宇外的圓形圍墻。墻外和墻頂覆琉璃瓦,墻高3。72米,周長193.2米,內徑61.5米,墻內壁為磨磚對縫砌成,弧度十分規則,表面極其光滑。若兩個人分別在東西配殿後面北而立,一人挨墻説話,一人貼耳于墻細聽,無論説話者聲音如何小,對方都可清晰地聽到。漫步於此,人們總是稚氣大發,爭先對墻而試,屢試不爽後歡呼雀躍,幾如孩童。 三音石是天壇內的又一奇觀,為皇穹宇前石陛下甬道的第三塊石板,會産生“人間私語天聞若雷”的回音現象。若人站在此石板上,敞開殿門,將全殿門窗緊閉,並使殿門到殿內正北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殿門説話,就可聽到兩、三聲回音,聲音非常洪亮,站在殿外任何方向都可聽到。遊人常在這裡放聲高呼,然後細心聆聽,去體驗先祖建築的大智慧。 祈谷壇位於內壇墻內北半部中央,為三層圓形石臺,與圜丘壇形狀一樣,臺面墁嵌金陵紫金山官窯廠産清水澄漿方磚,稱金磚,壇上座祈年殿。壇面上層直徑68.2米,高1.82米,中層直徑79.6米,高L 83米,下層直徑90.8米,高l。9l米,三層總高5.56米。三層壇各出8階,每階9級,南北兩面各3齣,東西兩面各1齣。三層壇面周圍均有石護欄,各層欄板數均為108塊,共324塊。護欄以下是須彌座式壇座,護欄的望柱下都有排水嘴。壇四週圍方形譴墻,周長197丈7尺2寸,四面各有一座隨門。南譴門內北面有一座5間大宮門,上覆藍色琉璃瓦,下承漢白玉石崇基,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建,曾先後命名為大祀門、大享門、祈年門。門外東南面有一座綠色琉璃磚燔爐、一座瘞坎和八座鐵燎爐。 祈年殿是天壇最壯觀的建築物,也是天壇的標誌性建築物,甚至可以説是北京的標誌性建築物,位於祈谷壇中央,為皇帝祈禱豐年和祈雨的場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改稱大享殿,三層檐覆三色琉璃瓦,從上至下依次為藍、黃、綠,分別代表吳天、皇帝和庶民;清乾隆十七年(1752)再次整修,三層檐全用藍琉璃瓦覆蓋;光緒十五年八月二十四(1889年9月18日)焚燬于雷火。次年開始重修,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完工;1970年10月又重修,至1971年9月完工。殿為藍琉璃瓦圓攢尖頂的三重檐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上層檐下懸挂“祈年殿”飛龍華帶匾,三重殿檐逐層向上收縮,殿頂蓮花座上為巨大鎏金寶頂。殿內部為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類似磚砌券殿,但未用磚石柁檁,而用枋柁桷榱互相環接,下承短梁楹柱環轉支架;其中內外楹柱各12根,藻井楹柱4根,共28根楠木柱。藻井楹柱支撐著殿頂中央處的九龍藻井,稱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殿內石板地面中心墁嵌圓形大理石,上有天然龍鳳紋,俗稱龍鳳石,與殿頂中央的龍紋藻井及殿內壁的“龍鳳和璽”彩畫交相輝映。殿內北部圓形石臺上的雕龍寶座和東西兩則石臺上的寶座,分別置皇天神牌和皇帝祖先神牌,寶座後都有木質浮雕屏風。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9間,面闊數米,進深8.5米,座于高1.5米的磚石臺基上,是存放配祀神牌位之處。明代時此配殿後還建有9間配殿,稱雙重配殿,共27間,存配祀諸多神牌;清乾隆十五年(1750)拆除重殿,只留他的祖先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禎五個神牌位放在祈年殿配祀。1990年7月,祈年殿東配殿新設祭天樂舞館,用207個樂手塑像再現清代皇室祭天樂舞的場面,同時播放由天壇保存的中和韻樂樂器演秦的“祭天大樂”錄音。音樂古雅,大氣磅薄,確是黃鍾大呂,動人心魄。 皇乾殿亦稱祈谷壇寢宮,位於祈年殿北面,為存放皇天上帝神牌之處。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天庫,原為6間黃琉璃瓦頂;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建,改為5間,命名皇乾殿;清乾隆時又改覆藍瓦。現為5間,座于漢白玉石欄圍護的臺基上。 長廊俗稱72連房,位於祈年殿東面,共72間,為曲尺形連檐通脊式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辟大窗門。祭饌牲俎要經過有屋頂的長廊送至祈年殿,長廊西端至祈年殿一段沒有屋頂,祭祀時要搭棚帳,因此這段路面有搭帳棚時用的柱穴。長廊東端有宰牲亭,長廊中部北面有神庫5間,神庫西面為神廚。神庫門前有井,稱甘泉井,水味清甜,祭天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製。七星石位於祈年殿東南、長廊正南面廣場的草地上,倣北斗七星排列,共8塊頑石,石面刻雲紋圖案,建於明嘉靖年間。 丹陛橋亦稱海墁大道、神道,為一條磚石臺甬道。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位於連接天壇內兩組主要建築的南北中軸線上,其北端接祈年殿,南端為圜丘壇。在丹陛橋下面東、西天門相對處,有一條曲尺形、拱券頂隧道,稱走牲路,是祭祀用的牲畜從位於天壇內西部的犧牲所趕往東部的宰牲亭的通道。通道門在西面,稱進牲門,亦稱鬼門關。 齋宮則位於西天門內西側,主體建築為正殿和寢宮,正殿為皇帝祭祀前齋戒處,寢宮為齋宿時的住處。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嘉靖九年(1530)、清雍正三年(1725)、乾隆七年(1742).、嘉慶二十四年(1819)都曾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後,在此設聯軍總司令部。宮坐西朝東,呈正方形,總面積4萬平方米。有兩重宮墻,外墻稱磚城,周長198丈2尺2寸營造尺,內墻稱紫墻,周長123丈9尺9寸營造尺。紫墻外環繞167間加廊,回廊中畫1300多幅彩畫,回廊為守衛宮墻的士兵用;回廊外面有深溝環繞。圍墻正東有宮門二道,左右各有一座角門,角門前面各有一座漢白玉石橋。齋宮有正殿5間,漢白玉石基石柱,重檐垂脊,殿頂呈拱券形,不露棟樑榱桷痕跡,故稱無梁殿。殿前左右各置配殿3間;丹墀之上,左右各有一座白石亭,左為齋戒銅人亭,右為時辰亭;齋宮東北角有鐘樓,內懸明永樂年間鑄大銅鐘,乾隆年間建。寢宮位於正殿後面,為5間,上覆藍色琉璃瓦。此外,齋宮內還有熏沐殿、茶果局、膳房、什物房等輔助建築,所有房屋都是5間一套,南北、左右對稱的。 神樂署位於廣利門外西北,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永樂十八年(1420)創建。原稱神樂觀,清乾 隆時,先後改稱神樂所、神樂署。圍墻呈長方形,大門坐西朝東,門內有大殿5間,明代稱太和殿,清康熙改稱凝禧殿,覆綠色琉璃瓦,承漢白玉石殿基。殿後有顯佑殿7間;此外,署內還有奉祀堂、掌樂房、協律堂、教師房、伶佗堂、昭佾所和存放樂生冠服的庫房。這些地方一般遊人是不去的。 天壇佔地遼闊,建築奇特,雄渾壯麗,氣魄非凡,它的園林植物也堪稱一絕。為了充分體現天年永壽和皇命萬載的理念,壇內遍植松柏萬餘株,其中樹齡在300~600年以上的約有2600多株。相傳于1420年所植的九龍柏,高10米,胸徑1.2米,樹榦表面凹凸花紋似群龍繞柱。人們都説北京四季有四景:春遊頤和園,賞玉蘭雅韻;夏遊北海,賞碧荷粉蓮;秋遊香山,賞紅葉似火;冬遊天壇,賞長青松柏,尤其是踏雪行進在古柏蒼松之間,那份靜謐、那份古樸、那份出俗,説是説不出來的! 天壇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代表。 文化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示我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和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使東方神韻與現代奧運完美結合,為奧林匹克精神輸入新的內涵,是人文奧運的深刻主題。 2003年8月3日晚,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揭幕儀式在天壇舉行。由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策劃執導的這個具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盛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古樸與現代相結合的舞臺選擇在天壇,意義實在深遠。森森綠柏、鬱鬱青松擁抱的漢白玉石階,迎來了即將揭開面紗的奧運會徽…… 這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夜晚,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夜晚。北京再次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全城洋溢著一片喜氣。月上柳稍,十里長街華燈初放,火樹銀花中,一輛精心改制裝飾得美侖美奐的汽車緩緩地駛離中華世紀壇,載著一個神秘的精緻盒子駛上長安大道。盒子裏是世界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 會徽什麼樣?此刻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包括車上做現場主持的CCTV的國家級“名嘴”朱軍和周濤。這對“國寶”級的主持人,男的英俊瀟灑,女的端莊秀麗,此刻,他們一面引導觀眾瀏覽京城不夜天的秀色,一面充分運用語言技巧,把觀眾的胃口調的足足的。人們帶著一個急切要知道的“謎”,隨他們一路前行,駛向中國獨一無二、氣勢恢弘的世界文化遺産 —— 天壇。在那裏,奧運會會徽將揭開神秘面紗,公開亮相。 車隊緩緩駛入天壇的林蔭道,參天的松柏在柔和的燈光中顯得更加高大繁茂,園林裏莊嚴肅穆,就連主持人那滔滔不絕的解説也戛然而止,文化的魅力就在這裡,無須多言,此時此刻,那個濃郁的氛圍已經把這個尚未亮相的會徽的中國內涵充分襯托出來了。 丹陛橋上走來了眾多明星,他們的個人魅力在古老的天壇裏似乎變了一種味道,更具有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功夫皇帝”成龍和“乒乓皇后”鄧亞萍護送著會徽慢步走向祈年殿。一個以中國功夫在銀幕上叱詫風雲征服世界影迷的明星和一個以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在世界乒壇上屢奪金牌為國爭光的健將真的是一個完美而又奇妙的組合,在古老的天壇裏,這個組合把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競技、甚至把陰與陽的協調表現得淋漓盡致。 祈年殿那高大的影子融合在藍色的天幕裏渾然一體,吸引住所有人的眼球,抓住了所有人的心靈。張藝謀説:“把晚會定在天壇祈年殿含有傳統文化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結合的想法。我們也考慮捨棄傳統“中心舞臺”的一般構思,把祈年殿原先3排的圓形護欄再接出3排,形成5個跑道,也代表五環。我們所有的節目都將在這個五環跑道上以運動的方式完成。晚會設置了“奧林匹剋星光大道”,邀請了成龍、鄧亞萍、鞏俐等文體明星。但晚會不是為了突出幾個大腕,不是藝術家個人的才華表演,而是以全民參與的方式表達現代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傳統的結合。張藝謀説:“全民參與這個形式是別的國家沒有的,所以我相信這是我看到的所有會徽發佈表演裏獨一無二的。” 是的,比起電影導演的隨心所欲,這個晚會更強調“功能性”。為功能服務第一,第二才是藝術創作。以往的晚會就是唱歌、跳舞,跟“奧林匹克”關係不大,如果節目不動換個其他主題也是一場晚會。而這次就是為闡述奧林匹克精神所做的晚會,這點是別人沒有過的。 但是,儘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在天壇舉辦活動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使天壇的古建築得到妥善保護,組織方想盡了辦法:慶典儀式所需的各種線纜均以“明線”方式佈置;在通往祈年殿的臺階上,鋪上了灰色的地毯;在現場搭起的用於支架燈光、音響的鋼架結構與地面的接觸點,也被木板支墊起來,以使地磚不受破壞。組織工作的科學嚴謹,高效有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奧運理念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使天壇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廣闊舞臺;濃厚的文化氛圍,祥和安寧的文化環境,深刻地闡述了天人合一的古樸思想。 盛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聲奪人,天壇的這一幕為2008年奧運會的重大活動舉行了一個成功的奠基禮! 來吧,到天壇走走,享受都市裏的那一份沉靜,享受文化中的那一份悠遠,或者,什麼都不去想,只是漫步在松與柏的濃蔭中、花與草的搖曳中、天與人的無言的對話中,走向2008…… (撰稿: 徐 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