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岳山土地公廟。(台灣網董潔攝)
台灣網10月28日廈門消息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是海峽兩岸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最大的民俗神。第三屆福德文化節于10月27日在廈門湖裏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兩岸及東南亞100多座宮廟的近2500名信眾齊聚廈門,同拜土地公,深入探討閩南民俗文化。
仙岳山福德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有許多前往臺灣墾殖的先民把土地公的香火和福德文化帶到臺灣並傳播。現在,仙岳山的福德文化已成為密切兩岸往來的重要紐帶。
在仙岳山土地公廟,記者發現一面製作精美的旗幟,眉題寫著“桃園市土地公文化巡禮”,氣質上的金字則是“廈門仙岳山土地公”。據了解,土地公信仰在臺灣民間非常普遍,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甚至是臺灣平埔族都供奉土地公。僅桃園縣的桃園市,就有300多座土地公廟。2008年首屆福德文化節前來參加的臺灣宮廟達54座,來賓500多人。現在仙岳山土地公廟香火鼎盛,幾乎每週都有臺灣宮廟的團隊前來朝拜,有些團隊和個人還專門進行文化尋根和福德文化探討。
湖裏區福德文化聯誼會會長林福壽介紹説,仙岳山土地公曾多次“跨海”赴臺,仙岳山福德正神已成為臺灣舉辦相關活動時競相邀請的“明星”,福德文化對兩岸民俗傳承、民間交流、民眾融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製作精美的藻井,設計傳統的鬥拱,栩栩如生的石雕、木雕、剪貼、彩繪,無一不展現著閩南建築工藝雋永的魅力。氣勢恢宏的仙岳山土地公廟,讓人們顛覆了土地公職微廟小的印象。據介紹,仙岳山土地公廟是由非遺項目“閩南傳統建築技藝”的傳承人陳和永設計的,是目前大陸地區建築最為宏大、精緻的傳統土木結構土地公廟。主殿的福德正神神像高2.56米,用直徑2.4米的整段樟木雕鑿而成,形神兼備,為各地現有土地公木雕神像之最;主殿、前殿的大門,均由整片香木製成,門上所雕的門神和門板為同一塊木頭,其中主殿大門2.4米、寬0.95米、厚0.24米、雕像厚0.16米,為大陸宮廟所罕見;高宮廟屋頂的剪貼更是閩南獨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諸多特色使仙岳山土地宮廟不僅成為土地公信眾的聖地,更成為臺胞及海外遊子維繫故里情懷的重要精神紐帶,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2008年首屆福德文化節在仙岳山土地公廟舉辦,吸引了海內外近2000名信眾參加,在閩南和臺灣引起了強烈反響。臺灣屏東車城福安宮前來參加,並在兩岸宮廟座談會上主動提出要主辦第二屆。2009年7月第二屆福德文化節在臺灣屏東車城舉行,大陸專家學者和宮廟信眾100多人組團參加,進一步深化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今年5月,第三屆福德文化節被國務院臺辦列入2010年重點規劃交流項目。
第三屆福德文化節由湖裏區政府、市文化局、市旅遊局聯合舉辦,為期兩天,設有一個主會場,五個分會場。主會場在仙岳山土地公廟,分會場分別設在翔鷺酒店、惠和石文化園、七寶齋漆線雕館、烏石浦油畫街和中埔臺灣水果批發市場。兩岸宮廟代表、相關專家還將借兩岸宮廟交流座談會、福德文化論壇這一契機,深入交流福德文化內涵,拓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
本屆文化節的配套活動也十分豐富,您不僅能欣賞到民俗文化表演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喜歡購物的市民還可以逛逛臺灣水果節和海峽兩岸購物街,臺灣水果節現場還可以免費品嘗臺灣水果。
福德文化體現了廣大民眾對土地的感恩和敬畏,講的是厚德載物。本屆福德文化節還就“當代語境下福德文化的詮釋和發展”進行了討論,與會嘉賓就福德文化的當代意義和未來發展暢所欲言。
嘉賓陳耕就表示,福德文化的興盛活躍從一定層面反映了先下社會中民本思想的活躍,並且是社會公共道德中“感恩”精神的反饋。他説,兩岸間的宮廟都已經作為文化産業來經營,如臺灣的紫藍宮就設有“發財經”,並且很多宮廟都在經營附屬紀念品,如果能夠良性發展,就能夠以産業鏈為基礎弘揚民俗文化,這其中反映保生大帝的《神醫大公道》就是典型的實例。
説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記者在仙岳山土地公廟還了解到,設計人員正在對宮廟的金爐進行科技改造。與傳統金爐不同,改造後的金爐將採用水迴圈凈化方式,基本消除焚燒所産生的熱度和煙霧,從而減低對環境的影響。據説,這一方式取經于臺灣,“對福德文化的傳播不能僅停留于理論和口頭,像這種重視環保的行動就是對福德文化的一種弘揚”。(記者 董潔)
福德正神神像。(台灣網 董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