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 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説:“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 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 裏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説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 子道》、《韓詩外傳》、《説苑 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 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 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説:“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説話必須真實;説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 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 裏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裏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 裏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