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秋晚會
 
 
中秋晚會:使青少年回歸傳統節日的一劑良藥

  時間:2005-09-08 14:55    來源:     
 
 


  青少年傳統文化意識弱化 中秋晚會:使青少年回歸傳統節日的一劑良藥
 
     一個美籍華人曾表示,每當他過我們傳統節日的時候,一念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勾起了思鄉之情。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必然引起各國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在我國西方文化正以強勁的態勢滲透到各個領域,身處旋渦中的中國年輕一代,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中國節日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的淡漠。
  
     傳統“三節”遭遇危機
 
     我們所熟知的“三節”之一端午節的確正遭遇冷淡,我們已見不到“家家戶戶包粽子,艾葉菖蒲滿城香”的情景;更見不到“五彩絲線編菱角,大紅鹹蛋挂胸前”的場面。我們不能阻止青少年對“聖誕節”、“情人節”等國外節日的日益重視,因為世界發展的趨勢是需要文化融合的。但如果青少年忽略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恐怕也就忘記了他的傳統文化,失去了他的民族記憶。
 
     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五大部委為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于今年6月份發出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意見》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青少年:傳統節日缺少浪漫
 
     節日承載的是文化,傳遞的是情感。從近年的市場上我們就不難看出,“湯圓”、“粽子”等中國傳統節日必需品已經敵不過鮮花、巧克力等外來貨。在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群體中,對“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節日熟悉程度與認同程度非常高,對傳統節日,除熟悉“春節”、“元宵”、“清明”、“中秋”等節日之外,對如“七夕”、“臘八”等節日了解甚少。在他們眼中,中國傳統過節的方式在當代社會里顯得比較俗氣且缺乏浪漫氣息,新鮮的西方節日文化適時作了補充。
 
     節日文化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自發的調節流變。在歷史的傳承中,節日文化只有選擇正確的文化認同方式,才更具生命力。中秋節已不僅僅是一個傳說故事的延續,而青少年對月餅的鐘愛程度遠不如收到一條中秋短信顯得高興。  
                        
     中秋晚會:回歸傳統節日的里程碑
 
     這次即將于9月19日播出的“天涯共此時·2005兩岸三地中秋晚會”不僅僅是對海外華人回家的一個期盼,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復蘇的一個重要轉折。“回家,團圓”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內心的聲音,而在中國傳統節日受到西方節日衝擊的今天,“團圓”二字則又多了一層含義。
 
     這臺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時尚相融合的中秋晚會,正是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命。尤其是由來自來兩岸三地的明星主持人、大腕明星人物以及傑出的文化界人士、知名的新聞人物和具有影響力的經濟界人士,絕對能夠吸引眾多青少年的目光。
 
     晚會將以青少年最喜愛的演藝明星陣容和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吸引青少年關注晚會和晚會承載的中秋傳統文化內涵,從而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意識,培養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相信屆時的晚會不僅是一種地域范圍內的團圓,它更是各個年齡層中國人回歸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個里程碑。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