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越南忙街上車水馬龍,店舖地攤生意紅火。越南這處小商品集散地,每逢節日期間都顯得熱鬧非凡。 中新社發 宋吉河 攝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我被派到越南留學,之後又四次到我國駐越南大使館工作,在越南的時間共達十八年半,其中除有兩、三年因為休假在國內過春節外,其餘的春節都是在越南度過的。
越南的風俗習慣在許多方面都和中國相同或相似,作為節日,越南也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一九四五年八月革命勝利後,又增加了幾個節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建軍節、國慶節,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仍然是春節。迄今越南仍是一個農民佔大多數的國家。按照傳統的説法,春節的本意在於讓百姓在一年的辛勤勞作之後,能有一段閒暇和寬鬆的時間同親朋好友歡聚,享受一下豐收的喜悅,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很久以前物質條件尚不夠豐富的情況下,有兩句順口溜準確地描繪了越南過春節的主要內容:“肥肉、腌菜、紅對聯,幡桿、炮竹、綠米糉”。當然,隨著越南革新事業的發展和百姓生活水準的提高,過春節的含義也不斷豐富,從而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
一般説來,在城市過春節,只放假三天。但早在農曆臘月中旬,人們便開始忙碌了起來。先是大掃除,越南的説法叫做“總衛生”,接著便是準備家家必備的兩樣東西──金橘樹和桃花。這種金橘都是盆栽的,每棵都結有橙黃色的纍纍果實,上乘一點的有一人多高,並且修剪得像一座小金山,象徵著吉祥如意,財源滾滾。相傳人們爭買桃花的意義,在於它可以避邪,為此河內郊區有一部分農民專種桃樹,他們憑藉豐富的經驗,可以確保桃枝在除夕前後開花。和中國習俗一樣,臘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的日子。人們要在灶王像前燒香,擺上糕點、糖果等供品,並要買上一條活鯉魚,待將灶王像燒掉之後,便把鯉魚放回河裏。按照民間的説法,鯉魚就是龍的化身,把鯉魚放回河裏,意味著灶王可以乘龍回到天宮。
在計劃經濟時代,準備年貨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那時所有消費品都和中國一樣,要憑票定量供應。春節前夕,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排著長隊,憑票購買規定的那一點豬肉、糖果、蜜餞、味精,如果問及春節飯菜的內容,可以百分之百地保證,家家全都一樣。現在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商品也自然大大豐富了。只要手中有錢,不要説傳統的年貨,即使是許多高檔的東西,也都能買到,不但餐桌上的飯菜更加豐盛了,就連祭祖的供品,也增加了巧克力、丹麥曲奇餅,甚至還有洋酒XO。
春節前的幾天,我有時到河內規模最大的“同春市場”附近看看,那裏的幾條街道有無數的臨時攤位,出售對聯、炮竹、酒類、蜜餞、糖果。另有幾條街專門出售桃花和金橘,稱為“花市”。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會從百姓的面容和神態中感覺到他們迎接春節的歡樂和喜悅。
過春節最值得一提的是除夕。這時,在外地工作的人們,都已千方百計趕回家來團聚。全家圍坐在桌旁,吃上一餐豐盛的團圓飯,祝願來年財源茂盛、萬事如意,按照越南習慣的説法,叫作祝願“安康興旺”。在這一餐團圓飯中,有一樣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糉子。越南的糉子呈方形,每個足有二、三斤重,用一種特殊的糉葉包捆,糉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裏面用豬肉、大油、綠豆沙做餡,放在鍋裏要煮上七、八個鐘頭,吃起來清香可口,別具風味。可以説,糉子是越南春節的代表食品,人們往往把糉子作為禮品互相贈送。每年春節,中國大使館都會收到越南一些部門送來的糉子。
在中國北方,春節時的氣溫早已降到零下多少度,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都是呆在家裏,很少外出。而在越南,春節時氣溫仍在零上十度左右。因此,在首都河內的除夕之夜,人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帶上鞭炮,聚集到市中心最繁華的還劍湖畔,等待午夜時刻的到來。還劍湖面積並不很大,環湖步行一週只需走三十分鐘,但此時此刻卻聚集有數十萬人。這裡毫無寒意,只有迎春的氣息。等到午夜的鐘聲一響,所有的鞭炮一齊燃放,頓時鞭炮聲震耳欲聾,以致兩個人面對面講話,都難聽見。按照越南人的傳統説法,放炮是為了驅邪,把過去一年所有不順心、不愉快的事情統統扔掉,從而迎接一個吉祥和充滿希望的新年。大使館的年輕人也會帶上鞭炮來到還劍湖畔,加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午夜過後,越南國家主席要通過電臺和電視臺向全國人民發表春節祝詞。我記得,一九六八年春節正值越南抗美鬥爭的關鍵時刻,胡志明主席在春節祝詞用他的四句詩作為結束:“今年春光勝往年,勝利捷報四處傳,南北競賽打美帝,穩操勝券勇向前”。從此,這四句詩迅速傳開,至今仍家喻戶曉。胡主席發表祝詞後,越南領導人便分頭到一些幹部、群眾家裏拜年。越南把這種拜年稱為“衝喜”。至於到哪家“衝喜”,多不作事先安排,而是走到哪裏臨時決定。哪個家庭如有機會迎接胡志明主席前來“衝喜”,便是最大的榮幸。至今,越南領導人仍保持了這一傳統,年年除夕都去給老百姓拜年。
除夕之夜,越南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叫作“採綠”,就是要把折下的樹枝帶回家。由於“採綠”同“採祿”諧音,因此“採綠”便象徵在新的一年官運亨通、萬事如意。這樣,每年除夕都會有許多樹木遭到破壞。為此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籲移風易俗,將“採綠”改為植樹。至今“採綠”的現象已大為減少,但除夕過後仍可看到不少樹枝被折斷。
從一九九六年起,越南政府決定春節期間禁止燃放鞭炮。但廣大幹部、群眾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仍有些遺憾或失落感。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有關方面確實設想了許多方案。於是,一九九七年春節午夜時分,越共總書記杜梅來到了河內文廟的奎文閣,手持木錘擊響了一個大鼓,並且連擊數響,電視臺還作了現場直播。這樣做可能是要用打鼓的響聲代替鞭炮聲,實際上根本無法達到那樣的效果。後來我聽到有人反映説,春節期間由最高領導人去敲鼓,似乎顯得不太莊重。因此,第二年春節便沒有領導人再去敲鼓了。幾年過後,也沒有人再去議論春節該不該放炮的事情。但除夕之夜,河內的還劍湖畔仍然是吸引眾多遊人的景點。沿湖的樹枝上挂滿了五顏六色的綵燈,人們照樣穿著節日盛裝,手裏拿著各種形狀的氣球,在湖畔悠閒地漫步,領略著首都的新春夜景,呼吸著首都新春的空氣。湖畔的河內市人民委員會門前搭起了臨時舞臺,中央交響樂團在那裏作義務演出,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2000年春節,越南政府同意在河內、胡志明市、海防等大城市燃放焰火,使歡慶除夕的活動更加豐富。 我們大使館的同事雖身在異國他鄉,但也要和國內一樣歡度春節。除夕下午,全館同仁要舉行會餐。使館的兩位廚師要作出幾道拿手好菜,辦公室要“貢獻”出幾瓶茅臺酒,加上越南朋友和外交使團贈送的洋酒,可説是相當豐富。我作為大使要舉杯向大家拜年,當然在這樣的場合,不可能長篇大論,一般我只簡短地祝全館同志和家人“新春愉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然後,大家便一桌又一桌地輪番相互祝酒,我特別要到廚房感謝廚師同事一年的辛苦工作。這時,整個餐廳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充滿了家人團聚的氣氛。儘管使館裏家家都有電視機,但飯後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在電影廳,一起收看國內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為的是圖個熱鬧。大使館俱樂部自然為大家準備了多種飲料和糖果。同時,俱樂部也擺上幾張麻將桌,人們可以邊看電視,邊搓麻將,或打撲克。
午夜,人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還劍湖畔,與河內的百姓共同迎春。正月初一,大使館還要舉行聯歡會,各單位都要出節目,還有猜謎語、套環、摸鼻子、踩氣球等遊戲,自然少不了獎品。總之,是要大家特別是年輕人玩得高興,不去想家。春節期間,我和夫人還會應邀到一些越南朋友家作客,老朋友歡聚一堂,十分親熱。正月十五以前,我還要在大使館舉行幾場宴會,招待越南一些高級官員和各界的知名人士。
我離任回國後,每逢春節,越南駐華大使或公使都要到我家來拜年,還特意帶來越南糉子,不禁勾起了我在河內過春節的美好回憶。(摘自:香港大公網;文/李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