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公莊村的“四大虎王”和“四小虎王”在一起切磋畫藝。
產業興旺來之不易
政府搭建平臺促發展
王公莊村現在已擁有“全國文化產業(美術)示范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多項稱號,然而,在王公莊村“中國畫虎第一村”品牌打響之前,農民畫家們差不多都經歷過背著畫作奔走各地自我推銷的艱辛。對于早期畫畫、賣畫的經歷,王公莊村的“虎王”們每個人都有著一籮筐的故事可以講。
王培振、王培雙、肖彥卿、王建民這“四大虎王”作為王公莊村早年的繪畫探索者,在臨摹畫冊、自學取法之余,一方面負笈遠行求教名師指點,另一方面走南闖北于全國各個繪畫古玩市場或是藝術畫廊推廣自己的繪畫作品。鄭州古玩市場、開封龍亭畫廊、北京潘家園市場、南京夫子廟……全國各大、中城市都留下過他們堅定而執拗的足跡。
“那些年真挺難的,畫技不夠成熟,作品也得不到市場認可。”肖彥卿嘆道。
“如果單靠農民畫家們自個兒跑渠道,往撐了講,‘虎王’級別的也就年收入1萬元,但在各級黨委、政府介入推廣民權虎、畫虎村品牌後,他們的收入何止漲了10倍!”北關鎮副鎮長李雲說道。
近年來,隨著中央作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決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提出,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王公莊村繪畫產業的扶持和服務力度,先後投資 1000余萬元,為該村鋪修道路近4公里,建起藝術村門、農民文化廣場和農民繪畫藝術中心,並對該村的村容村貌進行了綜合整治。
如今走在寬闊的水泥道路上,近觀農民畫廊的倣古建築,遠望農民繪畫藝術中心大樓,已經很難想象昔日泥濘小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光景。
“俺這人比較粗,說不來什麼好聽的話,但真的是從心里感謝各級領導的關懷。”王培雙說。
“正因為知名度上去了,品牌打響了,畫作的價格才提高了。”肖彥卿一針見血。
“南方的深圳大芬村通過發展油畫產業已成為我國油畫繪制、加工、出口基地,希望北方的民權王公莊村能夠成為國畫基地,吸引全國的畫師聚集到王公莊村來。”王建民的心願,同樣也是政府對王公莊村未來發展的願景。
(圖片由白濤、王耕超等攝影)

王培雙所繪《五福圖》
採訪手記
從在農民春晚錄制彩排現場初次見到王公莊村的諸位農民畫家,到跟車同回民權縣,再至深入王公莊村……一路行走,一路交談,一路觀察。記者最想探究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農民畫家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農民與畫家身份的重疊的?
他們的答案都是同一個:他們依然是農民,盡管已不再依附于土地,但對這片土地依然愛得深沉;他們同時也是畫家,以愛好生根,因執著開花,在市場化、產業化中結果。
正如費孝通在《鄉土重建·損蝕衝洗下的鄉土》中所言,中國落葉歸根的傳統為我們鄉土社會保持著地方人才。這些人物即使躍登龍門,也並不忘本,而且對于根源的保衛和培養時常被看成一種責任。因之,常有一地有了一個成名的人物,所謂開了風氣,接著會有相當長的時期,人才輩出的。循環作育,蔚為大觀。人才不脫離草根,使中國文化能深入地方,也使人才的來源充沛浩闊。
王公莊村繪畫事業的先驅者們如今大都脫貧致富、收入頗豐,卻皆不忘提攜後輩,參與公益活動,舉行慈善義賣……希望以自身優勢帶動鄉親們一塊兒發展。
“農民永遠想著農民。”肖彥卿的這句話擲地有聲。
“我自己是這麼走過來的,我知道農村的困難,更知道農村有多少孩子渴望學畫。”任偉依然初衷不改。
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晨興理筆墨,帶月虎畫成——中國農民亙古以來的勞作和生活方式,在王公莊村有了新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