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黔在線訊(本網記者 譚暢 李瑜峰)“走,到湄潭當農民去!”網絡媒體踏春行的第三天,當大巴車初駛入湄潭魚泉鎮偏岩塘,這幅廣告映入眼簾,車上的諸位網媒記者眼前一亮,“當農民?有意思!”
“不旱寶地”偏岩塘
網媒關注偏岩塘的“不旱” 偏岩塘:貴州有片“不旱”的樂土 “樓臺在花杪,甌鷺下煙中。”白居易在《曲江》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在湄潭縣魚泉鎮偏岩塘得到了佐證,在這個僅8000多口人的小村莊,網媒記者們看到了有別于旱區的另一番景象:甌鷺翩翩飛舞,修繕一新的黔北民居坐落在一片新綠中,河水清澈、豐盈。大家感嘆的同時,又心生疑問:為什麼在貴州大部飽受旱災的今天,偏岩塘竟罕見的沒受影響? “也許是上天恩賜吧!”魚泉鎮黨委書記徐才忠告訴記者,偏岩塘水資源豐富,平均每五、六家就能共享一口山泉,即使是在旱災最重的時候,偏岩塘也只是有個別山泉斷流,春耕生產沒有受到影響。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使這里常年盛產茶葉、稻谷、辣椒、油菜等作物。徐才忠說,魚泉鎮自2006年底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該地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
鄧傳福向記者講述致富的故事 合同水村:打工仔回來當老板了 離開偏岩塘,搭載網媒的車開到合同水村一戶叫“同水人家”的農家樂跟前,房屋的外牆上,挂著一塊標示價格的木牌,上面標示:“連吃連住,帶衛生間,50元/天”。 農家樂的老板叫鄧傳福,今年69歲,膝下有五女一男。目前,鄧傳福老倆口和“誻兒”一家三口同住,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經營農家樂、養豬和種菜。鄧傳福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五口的年均純收入有七萬元左右,“大富大貴談不上,豐衣足食就足夠了。” 鄧寬洪是鄧傳福最小的兒子,他18歲高中畢業後就外出廣東打工,在一個塑料廠里,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來自湖南的許正紅。鄧寬洪在廣東呆了九年。2006年,湄潭開始建設新農村,27歲的打工仔鄧寬洪意識到這也許是個致富的好時機,遂帶妻子返鄉,做起了“小老板”,收入比在外打工時多了不少。
王慶總編很關注農村孩子的教育 核桃壩村:外鄉青年來打工,娃兒“網齡”一年多 走進湄潭縣核桃壩村,星羅棋布的茶園如同一塊塊碧玉鑲嵌在山間,清風撲面,令人心曠神怡,誰會想到,六七十年代的核桃壩是全湄潭出了名的窮山村,村里村外的姑娘都窮的受不了,不肯嫁核桃壩人,情願往外面嫁。 “小朋友,你有QQ號嗎?”核桃壩村的遠程教室里,廣西新聞網總編王慶詢問一個正在上網的小學生。 “有啊。”小男孩有點羞怯。 “你的QQ有多少顆星星了?” “3顆。” “你的好友都是學校的同學吧?” “恩。” “這些孩子平時要上學,應該也不常上網,這樣推斷下來,網齡應該有一年多了……”王慶分析。 隨行的記者一問,果然如是!各地網媒都議論開來,大家一致認為,農村有這樣的教育基地,不僅有利于更好的學習學科知識,對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是大有裨益。 如今的核桃壩村,同樣是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的示范點,倚靠茶產業富裕起來的核桃壩人,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圖書室、遠程教室、籃球場等文體設施遍及村寨。據鄉親們說,外鄉的人們也爭先恐後來打工,成了老茶村的新村民。 後記:湄潭縣地處貴州省遵義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有“黔北小江南”的美譽。這里有天下最大的“茶壺”,有中國最大的茶海。近年來,該縣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茶產業、優質米業、優質辣椒業等特色產業,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全力加快農村以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湄潭農村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湄潭和貴州省大部分地區一樣,由于受氣溫偏高,總降雨量少的影響,這個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稱的縣城也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就多達4872萬元,盡管如此,在走訪湄潭的過程中,網媒們感受得最多的,還是當地政府和人民抗旱救災的決心和信心。(以上圖片均由本網記者 李瑜峰 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