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中國旅遊協會會長邵琪偉(左)一行抵達臺灣。
中國旅遊協會會長邵琪偉一行共60多人,于10月28日抵達臺北。他們的到來受到島內各界隆重歡迎,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加以報道,旅遊業者使出渾身解數,期盼通過他們帶來如潮水般的大陸遊客,為臺灣經濟打下一劑強心針。一時間,“旅遊”成了臺灣社會最熱門的詞匯,“開放大陸遊客赴臺觀光”成了最能讓臺灣老百姓歡欣鼓舞的事。
圍繞觀光景點進行考察
邵琪偉此次在臺灣的考察,將持續10天,跟隨他的都是大陸旅遊業的重量級人士,包括30個省區市旅遊協會和11家大型旅遊企業負責人等,重點考察臺灣旅遊產品、接待設施、服務水平及安全保障,為早日實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做準備。用邵琪偉的話說,一是觀賞風景,二是感受情境。因此,考察團的行程都緊緊圍繞著臺灣主要觀光景點打轉。
10月28日抵達臺北的當天,邵琪偉等人就馬不停蹄地參觀了龍山寺等景點,並登上臺北101大樓欣賞夜景。10月29日,他們遊覽了“臺北故宮”,邵琪偉特別要求觀賞鎮館之寶、清末瑾妃的嫁妝“翠玉白菜”。他在讚美“臺北故宮”是中華文化重要儲存庫的同時,也表示這里真的很適合大陸遊客參觀。據島內媒體報道,在余下的幾天里,邵琪偉等人還將奔赴臺灣東部、中部和南部等主要觀光景點,同時考察不同星級旅館的住宿和餐飲。
觀光股一直上漲
島內各界對于邵琪偉一行的來訪極為重視。雖然這幾天臺灣媒體連續追蹤陳水扁當局舞弊案,但邵琪偉等人還是佔了很多版面。10月29日,《中國時報》在政治綜合版以頭條報道了此事,《聯合報》也在兩岸版用了1/3的篇幅。邵琪偉的一舉一動都成了記者關注的焦點,包括他到了什麼地方,講了什麼話,甚至就連他愛吃哪種臺灣小吃,媒體都不厭其煩地加以描述。就連“臺獨”媒體也不甘落後,《臺灣日報》在二版以大幅彩色照片及半版刊登了相關新聞,《自由時報》則在焦點新聞版用了全版報道邵琪偉到訪一事。《聯合報》算了一筆賬:大陸觀光客單次購物消費金額平均高達987美元,假如每位觀光客來臺十天,可為臺灣增加4.8億—5.8億美元的收入,效益可觀。由于多數大陸觀光客對臺灣景點的印象只停留在阿里山、日月潭及“臺北故宮”,文章還建議,臺灣觀光業者可倣效香港做法,通過臺灣藝人或文化工作者宣傳臺灣其他景點,借此擴大旅遊市場。
為了迎接邵琪偉一行,臺灣觀光旅遊業者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據負責接待大陸考察團的臺灣觀光協會負責人表示,各家飯店為了爭取“印象分”,都在比誰更熱情。所有的住宿及餐飲,幾乎都由旅遊相關業者負責,目前已知道臺北和高雄的“國賓飯店”、日月潭大淶閣、劍湖山王子大飯店及臺北晶華等,負責9個晚上的住宿。11月1日,四大旅行業同業公會還將在高雄金典飯店做東,設宴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在野黨”及學者也表現得非常熱情。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表示,兩岸在觀光旅遊產業發展上能與其他地區抗衡的,就在于兩岸人民在語言、文字和生活習慣上完全相同。這也是為什麼大陸人士非常期盼能到臺灣觀光的主要原因,“根據一項針對中國大陸沿海省份所做的民調顯示,將近5000萬人將臺灣列為觀光的首選。臺灣絕對不能忽視這項重要的觀光商機,更不應該拱手送人”。還有觀察家認為,只要能大量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觀光,兩岸互動的密切將比三通更為重要。臺灣觀光專校校長李銘輝指出,加速開放大陸民眾來臺觀光,對業者有很大好處。以香港為例,每年約有1000萬人次內地遊客到港觀光,平均每人消費約新臺幣1.8萬—2萬元(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若臺灣每年能招攬500萬人次大陸觀光客,一年就有1000億元新臺幣左右的收入,他們不是“財神爺”又是什麼?
臺灣股市原本一直下跌,由于期待大陸觀光客的到來,觀光股卻逆勢上漲,其中“國賓飯店”前三季度稅後凈利潤增長58%,“晶華飯店”也一躍成為觀光股之王。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進一步開放大陸遊客到臺觀光後,觀光股可望進一步上漲,成為帶動臺灣股市成長的最大動力。
當局官員不敢與考察團碰面
與民間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臺官方比較冷淡。陳水扁當局雖然表面上不好說不歡迎,但實際上卻千方百計避開與大陸考察團見面的機會。“交通部長”林陵三雖然與邵琪偉一行同時在“國父紀念館”有活動,卻故意不見面。他還直言,以後也不可能“不期而遇”。在參觀圓山飯店時,飯店董事長宗才怡以召開董事會為由沒有現身,而是指派總經理李元義迎接考察團。只是在由臺灣觀光協會會長張學勞安排的歡迎晚宴上,“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賴瑟珍和“陸委會經濟處處長”傅棟成等,才以臺灣觀光協會顧問的名義出席。這是臺灣官員唯一的一次以間接名義與考察團一行會面,其他場合都是能躲則躲。
據了解,“臺聯黨黨團總召集人”何敏豪還一再威脅說,“在中國大陸未以對等原則與臺灣展開談判前,反對官方有任何公開或私下的接觸”,要求林陵三不準與邵琪偉有任何接觸,否則將刪除“交通部”預算。因此,陳水扁當局官員明知大陸觀光客是臺灣經濟振興的一大助力,卻還是不敢與考察團一行碰面。
來源:《環球時報》 (2005年10月31日 第十三版)
編輯:芳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