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中最重要的節日,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積澱。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過去老百姓過年常用的一些年俗物品,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一種越來越模糊的記憶。
新的時代有新的生活,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正在創造新的年俗。而過去農耕時代那些年俗老物件,記載著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與舊日的生活緊密相聯,回味起來也頗有幾分溫馨和樂趣。
兔年春節來臨之際,本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年俗專家王作楫先生,請他講述了一些舊時年俗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老百姓過新年,最重要的是圖個吉祥。王作楫告訴記者,過去春節使用的年俗用品,多半都與吉祥的祈盼有關。從某種意義上説,春節文化也可以稱為吉祥文化。
吉祥畫兒
木版印刷已成了文化遺産
農耕社會中,圖畫是傳遞資訊的重要媒介。過去老百姓過年少不了要貼年畫兒。年畫兒年年要換新,是春節喜慶的重要標誌。
過去北京地區老百姓貼的年畫兒,多半來自天津的楊柳青以及過去屬於河北的武清。年畫的內容主要是“鯉魚跳龍門”、“蓮生貴子”、“麒麟送子”、“年年有餘”之類,都是吉祥圖。
除了年畫兒,像灶王爺畫、門神爺畫、財神爺畫,也都屬於圖畫的範疇。傳説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鬱壘的兩個兄弟,專門監督百鬼。於是黃帝就在門戶上畫神荼、鬱壘的像用以防鬼。這個神話就是後來“門神”畫産生的緣由。據説唐代皇帝曾命吳道子畫鍾馗像,並摹刻出來分賞給大臣貼挂以辟鬼。宋代出現雕版技術後,為木版年畫提供了技術製作條件,促使年畫不斷發展。到清代年畫發展到高峰,從最初被作為辟邪驅鬼的符錄,漸漸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壽、娃娃仕女一類的題材,從而具有了表達在新一年中美好意願的功能。
木版畫的製作方法,現在已經屬於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春節舉辦的一些廟會上,有時還能看到現場表演。簡單地説方法是這樣:在一塊木版上刻好畫模,在木模上敷以墨色,鋪上紙,用磙子一推,再把紙輕輕揭下來,一張木版畫就印出來了。也有彩色木版畫,最常見的是三種顏色,最多有五種顏色,顏色再多製作起來就十分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