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 渠

時間:2010-08-12 15:31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靈渠也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陡河,全長36.5公里。秦朝為統一嶺南,于始皇三十年(西元前217年),令御史監史祿主持疏浚河道,轉運軍糧。史祿在湘江支流的雙女井溪和漓江支流的始安水,兩者相距最近處(現廣西興安境內)築壩攔水,開鑿了溝通湘漓兩水、聯接長江珠江水系的運河靈渠,開鑿三年後建成,秦軍迅速征服越人,統一嶺南,因而被譽為“北有長城,南有靈渠”。1963年3月郭沫若來此,揮毫留書“二千餘年前有此,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靈渠經歷代的不斷維修和完善,形成由秦堤、南北二渠、鏵嘴、大小天平、36個陡門、泄水天平、回龍堤等部分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它的渠首工程主體鏵堤,是一座攔河大壩,呈人字形佈置:斜向南渠一側的叫小天平,斜向北渠一側的叫大天平。壩頂全部可溢流,可以控制南北兩渠水位,因此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説”,與現代溢流壩比較,形態上有差異,但作用完全一樣。南、北兩渠的一系列建築物安排得也非常巧妙與成功,這些建築物並不複雜,但非常實用,有相當的安全度,具有獨特的形式和風格,是中國古代水工建築物中的代表作之一,其陡門是現代多級船閘的雛形,開世界運河史之先河。靈渠在水利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它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共同構成著名“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由於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發展、維護和完善,迄今靈渠仍在發揮著巨大的水利作用,灌田達三萬餘畝。1986年中國水利史研究會二屆學術討論會的中外學者一致認為“靈渠是中國水利建設之瑰寶,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1988年國際大壩會議的16國數十名水利專家參觀靈渠後稱讚“靈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水利技術的領先水準。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