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花山崖壁畫是壯族幾千年文化藝術的瑰寶。畫面長達172米,高約145米,面積800多平方米。現存各種圖像100組約1900多個。內容包括人、馬、獸、銅鼓、刀、劍、羊角、鈕鐘、船、道路等。其繪畫方式、手段、採用顏料至今還是個謎。是世界古代岩畫史上罕見之精品。
花山崖壁畫區在左江流域,包括寧明、龍州、祟左、扶綏、大新等縣。目前已發現崖壁畫178處,綿延200多公里,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崖壁畫群,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而于寧明縣城北面14.5公里處的明江北岸,是壯族的文化遺産。據考證,花山崖壁畫為壯族先民駱越人所創作,壁畫畫面距中水面15~18米,寬221.05米,高約40米,用赭紅色顏料繪製而成,筆畫 粗獷,經過2000餘年風雨浸蝕仍保持著鮮明調子,還能辯認的圖像有1819個,絕大多數是人像,其次是銅鼓、狗。其內容,有的學者説是祭神慶豐收,有的説是誓師打仗,各説不一。從崖壁畫中,不僅看到壯族先民的繪畫藝術成就,同時看到古代壯族人生活的豐富內容和勇敢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
花山崖壁畫畫幅一般繪在離地面5一1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一些高的離地面達120米,決大多數畫在臨江轉彎處的懸崖峭壁上,非常宏偉壯觀。 壁畫,壯語叫做“芭萊”,漢語就是“花山”的意思,人們把左江流域的崖壁畫統稱為“花山壁畫”。其中最大的畫幅位於寧明縣馱龍鄉的明江岸邊,距縣城25公里。該巨畫繪在臨江陡峭的懸崖上,畫面高40米,寬 221米。畫幅裏有各種圖像1900多個,其中大小人像1300多個,最大的人像有3米,最小的約30釐米,是用赭紅色顏料涂畫出來的速寫圖案式岩畫。 現存的1800多個畫像包括了人物、動物和器物。人物只畫頭、頸、軀體和四肢,不見五官及其他細部,分正身及側身兩類。 整個畫象,筆力原始粗狂,雖經世世代代的風雨,依然清晰可見。這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壁畫,不僅在我國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難怪人們説花山崖壁畫這壯族古代藝術璀璨的明珠可與敦煌壁畫媲美。 這些壁畫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是什麼?它又是怎樣畫成的?那赭紅色顏料久經風霜雨露長留至今,它是一種什麼顏料?花山崖壁畫成畫年代尚未定論,但據歷史學家考察,至少在2000年以前;但在花山崖壁畫群附近的(扶綏縣城對岸)貝丘遺址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是否與花山壁畫有直接聯繫?是壁畫作者留下的還是他們的先祖?這許許多多的問號都成了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