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

時間:2011-09-05 17:20   來源:新華網
  族名

  歷史上稱“圖薩”、“易薩”、“阿薩”、“可薩”等,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也有人認為是“帳篷車”、“遊牧者”、“勝利者”或“白逃陟”的意思。

  人口及分佈

  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裏坤和木壘兩個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佈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歷史由來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初指15世紀脫離烏孜別克汗國東遷的部分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由古代烏孫人和突厥人的後裔組成、後有12世紀初西遷的部分契丹人後裔和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紀脫離烏孜別克汗國東遷的部分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長期融合而成。

  語言文字

  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從漢語、維吾爾語、蒙古語裏吸收了許多詞彙。不少人兼通維吾爾語、漢語和蒙古語。原來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1982年恢復使用原來的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宗教文化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西元11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但一部份人保留著薩滿教的習俗,崇拜自然、靈魂和火。

  哈薩克族民間口頭文學極為豐富,民間流行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格言等。民間歌手“阿肯”最受歡迎。

  習俗及社會

  哈薩克族在嬰兒出生後,別人不能問其性別,知情人也不許講出去。第二、三天,舉行慶祝,宰羊、鄰里婦女要送禮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這種活動要進行三天。在嬰兒40天時,舉行“四十天禮” ,參加者要給孩子送衣服、串珠、鷹毛等禮物。由長者給嬰兒起名字。禮儀後才可以公佈嬰兒的性別。

  孩子5歲左右舉行騎馬禮,頭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訪,親友們要送馬鞍、馬鞭、肚帶、馬蹬帶等。男孩在5-7歲時舉行割禮,行禮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係白布帶,騎著由別人牽著的馬走親戚,親友們要送禮。

  飲食方面以肉食和奶食為主,他們製作的馬奶酒是名貴的飲料。

  哈薩克族性情直爽、誠懇、熱情、好客。男女青年都精於騎術,賽馬、刁羊、姑娘追、摔跤等是人民普遍喜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

  服飾與遊牧生活關係密切,牧民衣服大多用牲畜皮毛製成。冬天男子多穿羊毛皮大氅,腰束鑲有金屬花紋裝飾的皮帶,右側佩有小刀。婦女穿連衣裙以銀元或銀製品作裝飾。姑娘們的花帽上常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婦女戴白布披巾,長及腳跟。男女都穿長統皮靴。

  工藝品豐富多彩,婦女善於製作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造型水準都較高。喜愛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冬不拉”遠近馳名。     

  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狩獵業。除少數經營農業的已經定居之外,絕大多數牧民都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意為“送舊迎新”)。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建立了1個自治州,3個自治縣,並與蒙古族、藏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