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殘運會:西關花窗的背後故事
12日的廣州亞殘運會開幕式上,800名戰士從三個方向奔跑入場,踏著音樂的節拍,時而聚合若含苞待放,時而分散若繁星滿天,最終變化成亞殘運會會徽——西關花窗的形狀。其構思精巧讓人讚嘆,觀眾也被這宏大開場所震撼。這成功的背後是800位戰士兩個多月汗水澆灌出的成果。
花窗舞者表現的是一顆顆跳動的心,表現出一組組無聲的語言,但是一些“柔美”的動作讓習慣“直線加方塊”軍事生活的戰士最開始很不習慣。
表演要求戰士們雙手持燈、抬頭挺胸、表情自然,看似和站軍姿一樣的動作實質區別卻很大。軍姿要求緊張,可這組動作要突出輕鬆自然。負責的導演表示:“這對於專業的演員而言也許是小兒科,但是戰士們沒有表演功底,不太會聽音樂節拍,從士兵的角色轉變成舞者,頗費工夫。”
後來,部隊政委周勇走過軍容鏡時冒出來個想法:訓練時讓表演牌面彼此相對,讓戰士們相互當鏡子糾正動作。這個辦法效果明顯,戰士們成了彼此最嚴格的教練,為戰友仔細雕琢糾正不到位的動作,最終在開幕式上,他們在舒緩的樂曲中從戰士成為花窗舞者。
花窗舞者,一個個花窗的造型,需要在超過2000個點位上變換位置,每個人光定點的位置變換就有100多次,加上在不同點位展現動作要做到精確無誤,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每一個簡單的動作,他們要訓練幾百遍甚至上千遍。臺上的幾分鐘錶演,臺下要持續不斷地訓練50個日夜。戰士們這段時間流傳最廣的話是“5+2”,在亞殘運會排練的“非常時期”,戰士們經常訓練時間是淩晨——橫跨白天和晚上,平均每天訓練跑動距離20多公里,為了保證營養要吃7頓飯——白天5頓晚上兩次加餐。
最初導演團隊論證認為,要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始終要保持在1米。在訓練中,戰士們專門用1米的尺子畫出許多線條,訓練時反覆看,經過上千次重復跑動而最終形成分毫不差的距離感。
由於亞殘運會排練時間緊張,節目的合練往往只能臨時確定。“淩晨兩點出發到奧體中心訓練。”連長中午通知第二天排練時間。像這樣不規則的生活一直延續在戰士們的排練中。
花窗舞者,是在律動的節奏中奔跑,他們手中的鮮花也隨著樂聲律動,戰士林炎坤説:“我體會的花窗舞者,是能用無聲的語言讓殘疾人朋友感受家庭的溫暖。”其實,花窗在他們的演繹下成為一扇心靈之窗,連接著殘疾人與健全人的心。(記者鄭天虹 烏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