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桃園縣各市概況

  時間:2008-05-13 16:32    來源:台灣網     
 
 


  桃園市

  “美麗桃園,幸福城市”,將桃園市提升為“最適合人居的城市”及具國際能見度的發展方向,是桃園市市政建設的方針。

  桃園市目前除已加強施設排水系統、道路拓寬等工程外,三民公21公園及示範自行車道、陽明公園夜間照明景觀也已陸續完成,提供市民全新而多樣的休閒服務。桃園市向來以公園城市自許,目前已擁有63座公園與綠地。此外,在環境保護方面亦積極推動資源回收及清凈家園全民總動員行動,為幸福城市奠定基礎。

  中壢市

  中壢在發展史中,商業和交通地位重要,南來北往的貨物和訊息交換,族群的多元與融合,讓中壢豐富又多彩。

  中壢位於桃園縣的北部中心,在地形上屬於較平緩的臺地,與七個鄉鎮市比鄰,東西長10.64公里,南北寬7.38公里,總面積為76.7平方公里,海拔在120至140公尺間,境內水渠豐沛,老街溪、新街溪以及桃園和石門大壩灌溉的便利,讓中壢在精緻農業的發展上成果豐碩。

  中壢早期以客家人居多,所以以客家莊著名,多數是廣東籍移民入墾者,另外還有許多是因為族群械鬥事件而走避中壢的臺北地區客家人,客家人因此成為中壢的主要族群人口。

  中壢市擁有七所大學院校和五所高中職校、八所初中、廿三所小學,大學院校數目居全縣之冠,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同時也成為中壢工業區人才培育的搖籃。

  八德市

  八德原名“八塊厝”,有一傳説係清乾隆初葉由閩籍人士率先開墾,居住下來的有八姓,即謝、蕭、邱、呂、賴、黃、吳、李姓,每姓各築一屋,故得“八塊厝”之名,1946年改名為“八德鄉”,1995年升為“八德市”,是桃園縣第四個縣轄市。

  該市位居桃園縣境東北,屬坪頂臺地,為銜接桃園臺地與臺北盆地的門戶,緊臨桃園市、中壢市、平鎮市、大溪鎮、鶯歌鎮,土地總面積為33.71平方公里,為全縣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域,約佔全縣的2.8%,行政區內共有四十六里,人口約17萬2千人。

  該市境內全為臺地地形,地勢平坦,茄苳溪由市西南向北延伸注入南崁溪,早期該市的農業發展均以此地為重,除少數的旱地之外,該市大多為肥沃的良田,土壤適宜栽種水稻以及各類蔬菜。

  埤塘遍佈亦是該市一大地理特徵,先民開鑿陂塘儲存雨水,作為灌溉用途,逐漸形成現今地理環境的特殊生態景觀,景色優美,吸引各種鳥類棲息,其中霄裏池為清代移民開鑿洪壩口溪集水而成,全市陂塘(含水池、魚池)數量約八十個以上。

  八德境內有北二高內環線經過及大湳交流道的設置,交通便利,商業繁榮,各項公共設施完善,目前八德擴大都市計劃已通過,八德市即將成為一新興都會區。

  平鎮市

  平鎮,舊稱“張路寮”,因寮的設置,地方漸安,因而稱為“安平鎮”,1920年去“安”字,改稱平鎮。

  1945年臺灣光復,改制稱“平鎮鄉”,1992年3月1日改制升格為為縣轄市“平鎮市”,躍為桃園縣的第三大都市,下轄四十六里。平鎮市南北狹長十一公里,東西寬約九公里,外形輪廓類似麒麟,因為居桃園縣平地中央地帶,縱貫鐵路,縱貫公路與高速公路,穿越西北,再加上中新公路,中豐公路,外環道路,東西向快速公路,都在該區交錯銜接,北上臺北三十六公里,南下新竹三十六公里,佔有居中發展的優勢,也是利用公路運輸北上、南下的重要交通據點。平鎮市全市總面積為4779.12公頃,行政區域所轄四十六里,1489鄰,人口數共為二萬二千余人。

  特色廟宇介紹:客家人精神寄託所在的褒忠祠位於義民裏,擁有全臺最大的天然神像——福祿壽財神爺的福明宮,供奉的是開漳聖王的建安宮,涌光裏的涌光寺是平鎮市早期唯一純靜修佛學的禪寺,最大的土地公廟為廣隆宮。

  特色景點介紹:八角塘因河道曲折成八個大彎曲而得名,是桃園現存陂塘中形狀最特殊的;位於南勢溪的伯公潭,在弧形水道邊,相距不到百公尺佇立了三座土地公廟;以精緻農業知名的農場,即福田農場與福隆綜合農場。

  現已開發完成的公園有二十四座,包括金星裏重劃區內有兩座環保公園,各個公園各有特色,散步、放風箏、賞老樹、親子交誼等,是市民最佳的休憩空間。

  目前市公所正推動山子頂和雙連裏綠化計劃,將在水壩旁設置人行步道和加強綠化,並爭取納入當局“內政部”城鄉風貌改善計劃,以建構美麗的花園之都。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