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

時間:2005-12-01 14:43   來源:




侯孝賢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 中國臺灣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移居臺灣。1972年畢業于臺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3年踏入電影界,師事李行導演,並從事編劇。當過場記、副導演、編劇、演員。1975年後編寫電影劇本《早安臺北》等。1978~1981以編劇身分和名導演、攝影師合作拍攝影片取得成功。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風兒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為臺灣新電影作家的地位。1983年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Ah Fie獲第二十一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獲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1985年與朱天文合作創作劇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獲第二十二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因執導該片獲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7年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獲1987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Nile Girl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臺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獲臺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審查員特別獎。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1989年)、《戲夢人生》(1993年)、《好男好女》(1995年),亙跨了臺灣的殖民統治、後殖民統治和國民黨統治這一百年的歷史(1895─1995)。反映了臺灣的"民族"認同問題。更確立了他電影大師的地位,其中《悲情城市》獲得1989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更是把臺灣電影帶上國際影展的代表作。1991 Raise the Red  Lantern/《少年,安啦》。

  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説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

  與他經常合作的作家有朱天文、吳念真等。他還執導了一部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2004年)。

  他最新執導的電影是《最好的時光》。該片講述了三個時間段(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侯孝賢闡述道:“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譬如年輕時我愛敲桿(打臺球,影片中亦有表現),臺球間裏老放著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如今我已近六十歲,這些東西在那裏太久了,變成像是我欠的,必須償還,於是我只有把它們拍出來。我稱它們是,最好的時光。最好,不是因為最好所以我們眷戀不已,而是倒過來,是因為永遠失落了,我們只能用懷念召喚它們,所以成為最好。我有預感,這樣的片型,我會再拍個幾部。”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編劇
小畢的故事 (1983) .... 編劇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 導演
冬冬的假期 (1984) .... 導演
最好的時光 (2005) .... 導演
悲情世界 (1989) .... 導演
風櫃來的人 (1984) .... 導演
咖啡時光 (2004) .... 導演
早安臺北 (1980) .... 編劇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2) .... 導演
尼羅河女兒 (1987) .... 導演
悲情城市 (1989) .... 導演
少年吔,安啦! (1993) .... 監製

 

來源:本網綜合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